未特指的内因子缺乏引起的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Unspecified Vitamin B12 deficiency anaemia due to intrinsic factor deficiency
编码3A01.3Z
关键词
索引词Vitamin B12 deficiency anaemia due to intrinsic factor deficiency、未特指的内因子缺乏引起的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内因子缺乏引起的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继发于内因子缺乏的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获得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缩写未特指内因子缺乏性贫血、未特指内因子缺乏VitB12贫血、IFD-VitB12-Def-Anemia
别名未特指的内因子缺乏性贫血、未特指内因子缺乏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未特指内因子缺乏所致贫血、未特指内因子缺乏导致的贫血、未特指内因子缺乏性大细胞贫血、未特指内因子缺乏性正色素性贫血、未特指内因子缺乏性红细胞异常增大贫血
未特指的内因子缺乏引起的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显著降低:
- 血清维生素B12浓度<200pg/mL(或<148pmol/L),需排除近期维生素B12补充治疗的影响。
- 巨幼细胞性贫血证据:
- 血常规显示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伴外周血涂片见巨幼红细胞。
- 内因子功能障碍证据(满足任意一项):
- 抗内因子抗体(IFA)阳性(特异性>95%)。
- Schilling试验异常(维生素B12吸收障碍,且补充内因子后吸收改善)。
- 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显著降低: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临床症状:
- 神经系统症状(对称性肢体麻木、共济失调)。
- 舌炎、食欲减退等消化系统症状。
- 胃黏膜功能异常证据:
- 胃液分析显示低胃酸或无胃酸(pH>3.5)。
- 胃镜检查提示萎缩性胃炎或胃壁细胞减少。
- 代谢标志物异常:
- 血清甲基丙二酸(MMA)>0.4μmol/L和/或同型半胱氨酸(Hcy)>15μmol/L。
- 临床症状:
-
阈值标准:
- 确诊需满足全部必须条件。
- 高度疑似病例(无法获取内因子抗体或Schilling试验时):
- 血清维生素B12<150pg/mL + MCV>100fL + MMA/Hcy升高 + 排除其他原因(如叶酸缺乏、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 初步筛查
│ ├── 血常规(MCV、RDW)
│ └── 血清维生素B12、叶酸
├── 病因鉴别
│ ├── 抗内因子抗体(IFA)
│ ├── 抗壁细胞抗体(PCA)
│ └── 胃功能评估(胃液分析、胃镜)
├── 代谢评估
│ ├── 血清甲基丙二酸(MMA)
│ └── 同型半胱氨酸(Hcy)
└── 影像学
└── 腹部MRI/CT(排除肠道吸收障碍) -
判断逻辑:
- 血常规异常(MCV>100fL):优先排除酒精性肝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非B12缺乏因素。
- MMA/Hcy升高:特异性指向维生素B12缺乏(叶酸缺乏时Hcy升高但MMA正常)。
- 抗内因子抗体阳性:直接提示自身免疫性内因子缺乏(需与恶性贫血鉴别)。
- 胃镜检查发现萎缩性胃炎:支持获得性内因子分泌障碍。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清维生素B12:
- <200pg/mL:明确缺乏,需结合临床表现;200-300pg/mL为灰色区域,建议检测MMA/Hcy。
-
甲基丙二酸(MMA):
- >0.4μmol/L:反映细胞内维生素B12缺乏,早于血清B12下降,特异性>98%。
-
抗内因子抗体:
- 阳性:特异性诊断自身免疫性内因子缺乏(Ⅰ型抗体阻断B12结合,Ⅱ型抗体抑制内因子-回肠受体结合)。
-
胃液分析:
- pH>3.5:提示胃酸缺乏,与萎缩性胃炎或自身免疫性胃炎相关。
-
骨髓象:
- 巨幼红细胞>10%:确诊巨幼细胞性贫血,需与MDS、红白血病鉴别。
四、总结
- 确诊核心:血清B12缺乏 + 内因子功能障碍证据 + 巨幼细胞形态学改变。
- 关键鉴别:需排除营养性B12缺乏(如素食者)、肠道吸收障碍(克罗恩病)、药物性因素(二甲双胍、PPI)。
- 治疗监测:补充维生素B12后,网织红细胞计数应在5-7天上升,MMA/Hcy水平4-6周内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 WHO《营养性贫血诊断与管理指南》
- 《血液病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 美国血液学会(ASH)维生素B12缺乏诊疗共识(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