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洞不补?牙齿的“烂尾工程”代价有多大
牙齿就像一座“小房子”,最外层的牙釉质是“防护墙”。一旦龋坏(蛀牙)突破这层防护墙,就会像“蛀洞”一样不断往牙齿深处钻——从牙釉质到牙本质,再到牙髓(牙神经),越拖越严重。其实牙医对付蛀牙有一套“阶梯治疗法”:浅洞直接补,中深洞要加固,快碰到牙神经的先保护,既能补好蛀牙,又能尽量保留更多健康牙体。
龋损分级与对应治疗策略
根据蛀洞深浅,治疗方法分三类:
1. 浅表蛀洞:直接补就行
如果蛀洞直径不到2毫米(浅到只蛀了牙釉质或表层牙本质),牙医会先用牙科钻去掉腐坏的牙质,再用纳米树脂材料补上。这种材料能和牙齿“牢牢粘在一起”,光一照就变硬,完美封闭蛀洞。要是用含氟的树脂,还能慢慢释放氟离子防新蛀牙,5年里再长蛀牙的概率能少40%。
2. 中深层蛀洞:得“加固”再补
如果蛀洞像“葫芦”——里面大、外面小(比如蛀到牙本质中层或深层),光补容易掉,得先放一根纤维桩或陶瓷桩进去“撑住”牙齿。陶瓷桩比金属桩更贴合牙齿,不容易刺激牙龈,强度能达到1200MPa(比金属还牢);再用自粘树脂胶水粘住,能缩短30%的治疗时间。
3. 快碰到牙神经:先“保护”再补
要是蛀洞离牙髓(牙神经)不到1毫米,不能直接补——得先在牙髓表面铺一层生物陶瓷材料,帮牙齿长一层“保护壳”(修复性牙本质)。等两周后检查牙髓活性正常(牙神经没发炎),再用永久材料补上。如果直接补,很可能刺激牙神经,变成不可逆的牙髓炎,到时候就得做根管治疗了。
牙科材料的选择:适合的才好
现在常用的补牙材料有4类,各有各的用处:
- 纳米树脂:适合补前面的牙齿,补完能抛光得很光滑(表面粗糙度≤0.1μm),看起来和真牙差不多;
- 玻璃离子:能持续释放氟离子,特别适合小朋友的乳牙(乳牙矿化程度低,更需要防龋);
- 聚酸改性树脂:既有树脂的强度(耐咬),又有玻璃离子的防龋优势,适合需要“兼顾结实和防蛀”的情况;
- 陶瓷嵌体:用电脑设计、机器制作(精度达25μm,比头发丝还细),适合大的牙洞(比如蛀了1/3牙体),补完更耐用。
怎么选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牙医制定方案会综合5件事:
- 蛀洞深度:用龋齿染色剂帮忙看清腐坏范围(染色剂会让腐坏牙质变颜色,好区分);
- 牙齿强度:用透光度测试查剩余牙体够不够结实(比如牙本质蛀太多,就得加固);
- 咬合压力:用数字化系统测牙齿受力分布(避免补完后咬东西疼);
- 口腔卫生:用菌斑显示剂查有没有没刷干净的地方(卫生差的人,得先改善习惯再补);
- 经济情况:会给不同预算的方案(比如想便宜选树脂,想耐用选陶瓷嵌体)。
补完牙后要注意什么?
补完牙不是“一劳永逸”,这4点要记好:
- 2小时内别吃东西,等补牙材料完全固化(没硬之前咬东西会变形);
- 刚补好的前几天,别用患侧咬硬食物(比如坚果、骨头、硬糖),避免材料裂开;
- 如果补完有点敏感(比如喝冷水疼),用脱敏牙膏刷几天就能缓解(不用慌);
- 定期复查,建议每3-6个月找牙医检查一次(及时发现继发龋或材料松动)。
总之,蛀牙的治疗关键是“早补、补对”——浅洞早补不用遭罪,深洞补对能保牙神经。不管蛀洞大小,都要先找牙医评估,选适合自己的方案;补完后好好维护,才能让补过的牙用更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