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警报:假期别让痔疮扫了兴!
辛辣美食,刺激味蕾。长途久坐,旅途日常。
然而,这些欢乐背后,却可能隐藏着一个尴尬的“节日病”——痔疮。别看它不起眼,一旦发作,足以让人坐立不安,影响团圆氛围。
假期里,火锅、烧烤、麻辣小龙虾等辛辣食物大受欢迎,但这些美食会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血管扩张和充血,增加肛门部位的压力。同时,长途旅行或家庭聚会中的久坐行为,会使腹部血流减缓,肛门周围静脉回流受阻,久而久之,痔疮便“悄然而至”。据统计,节假日期间,痔疮急性发作的病例往往增加30%以上(引自《中国肛肠疾病杂志》2022年数据)。所以,享受美食时别忘了适量,久坐之余多起身活动,才能防患于未然。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痔疮的那些事儿,用科学知识为你保驾护航。
痔疮
痔疮,本质上是一种发生在肛门直肠部位的“静脉曲张”。您可以把它想象成肛门部位柔软的血管垫,因长期受压、血流不畅而过度充血、松弛下垂所形成的静脉团。它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便血——通常是鲜红色的血液,或在擦拭时发现,或呈点滴状、喷射状而出,一般不与粪便混合(痔疮);同时可能伴有肛门区域的肿胀感、脱出物(即“肉球”),以及瘙痒、疼痛等不适。可以说,它是一个既普遍又私密,既让人困扰又难以启齿的常见健康问题。
痔疮会传染吗?别被谣言误导!
很多人担心痔疮会通过共用坐便器或亲密接触传染,其实这是个大误区!痔疮的本质是肛门周围的静脉丛曲张、淤血形成的静脉团(内痔、外痔),或伴随静脉壁破损、炎症(混合痔)。它的发生和病原体无关,而是和个人的生活习惯(比如长期久坐、便秘)、生理结构(比如静脉壁薄弱)、腹压增加(比如怀孕、肥胖)等因素相关。因此,痔疮本身不具有传染性。
所以无论和痔疮患者共用马桶、毛巾,还是日常接触,都不可能被 “传染” 痔疮,完全不用有这方面的顾虑。
遗传倾向:痔疮也有“家族印记”
你可能不知道,痔疮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或近亲有痔疮病史,你的患病风险会更高。原因如下:
1.静脉壁先天条件相似
静脉壁的弹性、韧性有一定遗传基础。如果家人的静脉壁天生比较薄弱,容易出现曲张,那么你也可能继承这种体质,在同样的外界因素(比如久坐、便秘)影响下,比静脉壁坚韧的人更容易长痔疮。
2.家族生活习惯相似:
痔疮的发生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而一家人的饮食、作息、运动习惯往往比较接近。比如:如果全家都爱吃辛辣刺激食物、膳食纤维摄入少,容易导致便秘;全家都习惯久坐(比如长辈喜欢打麻将、年轻人喜欢熬夜追剧),缺乏运动等。
这些共同的习惯会让全家人都处于痔疮的高发环境中,看起来就像 “遗传” 一样,但本质是习惯的影响,而非基因直接决定。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完全可以降低发病概率。假期里,多提醒家人一起运动,避免“家族式”中招。
女性更易中招?揭秘高发原因
数据显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痔疮,尤其在孕期和产后。这是因为女性骨盆结构特殊,加上激素变化(如孕期雌激素升高),会使血管松弛,增加静脉曲张风险;此外,分娩时的腹压剧增,也容易诱发或加重痔疮;产后盆底肌松弛 、腹压未恢复、长期卧床修养等导致便秘也会加重痔疮。可以说,孕期是女性痔疮的“最高发期”。
没有绝对的 “十男九痔” 或 “十女九痔”,核心是 “高危因素谁更多”。假期中,朋友们在享受聚会时,更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保护好自己。
坐厕好还是蹲厕好?科学解答如厕姿势
如厕姿势是预防痔疮的关键一环。传统蹲厕和现代坐厕,哪个更健康?科学告诉我们:蹲厕更符合人体生理结构。蹲姿能使直肠角变直,减少排便用力,降低肛门压力;而坐厕容易导致久坐、用力过度,增加痔疮风险。
但现代家庭多以坐厕为主,怎么办?一个小窍门:在脚下垫个小凳子(高度 10-15cm),让膝盖高于臀部,模拟蹲姿的肛门直肠角,既能让排便更顺畅,又能避免蹲厕的腹压问题,就能两全其美。
无论哪种姿势,“排便习惯”比“姿势本身”更重要:其实比起蹲厕还是坐厕,更影响痔疮的是“排便时间”和“排便用力程度”。假期中,避免在卫生间“恋战”。
健康假期,从“肛”好做起
假期放松的时刻,别让痔疮扫了兴。记住:辛辣饮食要节制,久坐之后多活动;痔疮不传染,但遗传需警惕;女性朋友要额外呵护;如厕时优选蹲姿,或巧妙改造坐厕。
通过这些小贴士,希望大家度过一个无忧无虑的佳节。如果出现便血、疼痛等症状,及时就医才是上策——健康,才是最好的节日礼物!
(文 /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