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型精神活性物质(NPS)半年趋势报告
2025 Mid-Year Update on Novel Psychoactive Substances (NPS ...
临床更新
2025年8月11日 新型精神活性物质(NPS)趋势半年报告
新型精神活性物质(NPS)是模仿处方药或非法药物效果的合成物质,主要包含设计类阿片、设计类苯二氮䓬、合成大麻素、合成兴奋剂、致幻剂/分离剂等类别。随着管控政策的演变,NPS呈现快速迭代特征:当某物质被列管后,新的非管制结构类似物通常会迅速出现。这种动态变化对监管机构、临床实验室及医疗机构构成持续挑战。
Aegis提供针对尿液和口腔液的NPS分级检测服务,涵盖设计类阿片、设计类苯二氮䓬、合成大麻素等六大类物质。图1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检测情况:设计类阿片以约95%的订单率居首,设计类苯二氮䓬(90%)紧随其后,NPS-Other类(76%)位列第三,合成大麻素(63%)与合成兴奋剂(61%)相近,致幻剂/分离剂(40%)最低。各季度订单率保持稳定,但需注意订单比例可能影响实际检出率。
NPS-Other类别
该类别包含难以归类的特殊物质,部分为兽药或工业化学品。赛拉嗪作为兽用镇静剂,可导致严重皮肤溃烂和戒断反应,其与代谢物4-羟基赛拉嗪在Q1占比70%,Q2下降13%(见图2-3)。美托咪定作为新晋污染物,Q2检出比例增长34%,已在美国快速扩散。
三甲氧苯丁胺(MC5)、苯乙基胺(phenibut)和工业化学品BTMPS呈现不同趋势:三甲氧苯丁胺滥用致死风险引发FDA警示,其Q2检出量增长44%;苯乙基胺以膳食补充剂形式流通,Q2占比激增88%;BTMPS作为塑料工业添加剂,2024年夏季首次检出后即成公共卫生威胁,但Q2比例下降6%。
值得注意的是,苯基保泰松(非甾体抗炎药)及其代谢物氧苯基保泰松于2024年12月纳入检测,虽Q1-Q2变化显著,但因检出基数过小需谨慎解读。依托咪酯作为新加入检测的镇静药,6月仅发现3例阳性。
设计类阿片
包含芬太尼类似物("芬托洛格")、硝甲西泮类等亚类。氟芬太尼及其代谢物占Q1设计类阿片的59%,其对位异构体已确认与多起死亡相关。尽管2023年被赛拉嗪取代为最常见NPS,仍保持第二位。邻甲基芬太尼自2024年12月检测以来迅速扩散,12月阳性率达90%(见图5)。
2025年Q2监测显示:去丙酰甲基芬太尼增幅109%,而N-去乙基美沙酮下降77%。去丙酰氯芬太尼、质子硝西泮等低检出量物质虽显示大幅波动,但因样本量过小需谨慎评估。
设计类苯二氮䓬
溴西泮(bromazolam)及其代谢物α-羟基溴西泮以72%占比居首,自2023年超越7-氨基氯硝西泮后持续领先。尽管DEA于2023年将氯硝西泮等列为一级管制药物,溴西泮仍属非管制物质。新增的去烷基gidazepam和苯那唑仑代谢物检测效果显著:3-羟基去烷基gidazepam单月检出量已达上半年总量的3倍。
合成大麻素
MDMB-4en-PINACA自2022年以来持续主导,2023年被临时列管。其前体MDMB-INACA与5F-MDMB-PINACA分别占比1/3和20%。新增代谢物MDMB-4en-PINACA-NBA检测后,6月46%样本同时检出BA和NBA代谢物,显著提升检测灵敏度。
合成兴奋剂
N-异丙基丁酮苯作为2024年8月新发现的卡西酮类物质,Q1占比27%,Q2暴增92%至52%。原主导物质N,N-二甲基戊酮和戊酮醇比例从30%骤降至14%,但与N-环己基甲基酮(5%)形成复合检出特征。丁酮苯检出比例从2.6%升至11%,所有阳性样本均伴随N-异丙基丁酮苯。
致幻剂/分离剂
2F-去氯诺酮胺(2F-deschloronorketamine)以58%占比保持主导地位,2F-2-氧代-PCE(34%)作为氟艾司酮异构体,虽非联邦列管但已在多州受限。新增的5-甲氧基DMT于Q2首次检出。
全类NPS统计
2025上半年检出TOP3物质延续2024态势,新增邻甲基芬太尼、间/对甲基芬太尼、5F-MDMB-PINACA和BTMPS四大威胁。退出榜单的包括4-羟基硝西泮、吡咯烷基4-羟基硝西泮和戊酰芬太尼羧酸代谢物。设计类阿片和NPS-Other类占据主导,设计类苯二氮䓬和合成大麻素分列第三、四位。
特别提示:本报告供医疗专业人员参考,检测决策应基于患者临床需求独立判断。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