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谈论老龄化 少有人谈及背负重担的照顾者
Everyone Talks About Ageing. Few Talk About the Caregivers Carrying the Weight.
当演员兼主持人穆娜·巴加里布谈及母亲时,她不再使用新加坡人熟知的俏皮话——这位37岁女性展现出历经多年照顾者生涯磨砺出的坚定智慧。
她的母亲曾是位思维敏锐的教师,以纠正他人语法错误为傲,八年前被诊断出患有痴呆症。
"母亲初确诊时,我难以接受这成为我们的现实,"她向RICE媒体坦言,"必须承认,这绝非易事。我不断学习与再学习,接纳母亲日复一日的变化,同时确保父亲、兄弟和我始终处于最佳状态照顾她。"
在9月15日RICE媒体与连氏基金会合办的照顾者分享会上,穆娜与心灵社区项目主管希达亚·阿比丁、陈笃生医院资深首席心理学家黄婉平博士同坐一室,身边环绕着众多同行照顾者。
现场交流的故事勾勒出一幅图景:照顾并非崇高牺牲,而是持续不断的拉锯战——工作与家庭的权衡、传统与现实的碰撞、愧疚与生存的挣扎。
若照顾在新加坡老龄化社会中如此普遍,为何亲历者仍常感力不从心?
视角的转变
穆娜回忆起最初的变化。
"母亲曾极其敏锐,总炫耀毕业于莱佛士书院——她不断纠正我们的语法,"她笑着说道。她忆及母亲确诊初期,随着日常事务掌控力衰退,母亲的自信心逐渐动摇。
母亲会为微小错误反复道歉,家中频繁的纠正反而加剧她的疲惫。最终穆娜直接询问医生:"我和兄弟该如何应对母亲面临的挑战?"
"医生告诉我们:'你们都是专业演员,学会配合就好!只要她不伤害自己,无需不断指出错误。'这个转变至关重要。"
从此,照顾不再聚焦里程碑式的进步,而是捕捉微小幸福时刻:傍晚散步、音乐、语句零散却心意明确的对话。这种从对抗疾病到支持个体的转变,正是众多新加坡照顾者历经艰辛领悟的核心。
压力的度量
然而在情感联结之外,还承载着难以察觉却更为沉重的负担。
心灵社区的志愿转全职员工希达亚·阿比丁同时照顾患有分裂情感性障碍和智力障碍的兄长,以及抑郁症母亲。她指出,照顾压力极具个体差异性,受认知水平、支持资源及心理健康理解程度影响,当然还有财务因素。
"我个人曾两次中断职业生涯照顾家人。即便现在,我仍需在经济上支持兄长,同时资助丈夫攻读兼职学位,"她说,"这种双重财务负担在照顾者中极为普遍。"
当照顾者足够幸运时,可雇佣家政帮手分担。希达亚观察到许多帮手参与心灵社区项目,与照顾者共同学习,以更好协助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或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成员。
即便如此,实际需求仍常与法规冲突。希达亚回忆理查德·阿什沃思的案例:这位老年照顾者需为患痴呆症的父亲雇佣男性帮手完成体力任务。
在新加坡雇佣男性帮手几乎闻所未闻,历经非营利组织介入和向国会议员申诉后,这位照顾者才最终获得所需支持。
照顾的常态化
任何照顾者的担子都沉重,当家庭还需应对冷漠制度时,负担更甚。基于对老年患者及其照顾者的经验,黄婉平博士确认职场在常态化家庭责任中应扮演关键角色。
"现实情况是,支持力度极大依赖职场文化和主管的理解度。若主管自身有照顾经历,往往更能体谅照顾者面临的挑战,"她表示,"但在高压、严苛的工作环境中,尤其人力紧张时,任何缺勤都可能扰乱运作。员工难以平衡工作与照顾职责,部分人甚至因优先照顾家人而遭受惩罚。灵活性与自主权至关重要……却常缺失。"
黄婉平博士在"爱、责任与老年护理的边界"研讨会上的发言引发强烈共鸣——每位照顾者都深知那种焦虑:必须兼顾家庭与职场可靠形象的撕裂感。
现场听众直言不讳:"母亲享有产假、育儿补助和法律保护,但照顾老年父母的员工却鲜有同等支持,尽管责任同等重大。职场与政策需承认老年照护价值,不应仅聚焦儿童养育。"
希达亚深表赞同:"有句话我很认同:当被照顾者行为困难时,他们不是在为难你——而是正在经历困难。这对照顾者同样适用。他们请假不是逃避责任,而是应对紧急需求。"
自我关怀绝非自私
综观这些视角,照顾实为一连串私人战役的光谱。
每个故事背后,是更深层的心理健康议题。痴呆症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情感创伤:母亲为失控错误道歉,父亲因无法自行沐浴而尊严尽失,照顾者因每个失误背负个人失败的愧疚。
新加坡在青年心理健康领域已取得进展——宣传活动、意识普及、治疗术语融入日常对话。但老年人心理健康及照顾者的情感负担仍不被看见。
研讨会现场,照顾者间交换的鼓励话语印证了这点。与会专家并未提供完美解决方案,而是重新定义自我关怀的内涵。
穆娜以八年照顾历程淬炼出的清醒认知反思道:"若这是命运写就的篇章,我将拥抱它并心怀感恩。"与其他照顾者联结带来转变——她如今珍视分享经验与学习的机会。
"向社区倾诉意义重大。我遇见众多慷慨分享资源与知识的优秀人士、组织和同行。"
希达亚补充道,自我关怀远不止表面正念。"当身心不适时寻求治疗、为自己设立界限,这才是关键,"她说,"对我而言,还需直面艰难真相:意识到某些方法失效后,我必须接受自己将永远是照顾者。这是与自己进行艰难对话的时刻。"
27安祥山的泪水讨论提醒我们:心理健康不仅是新加坡老年人的课题,更是照顾者的挑战。照顾不应再是沉默的个体重担。构建包容社会需要雇主、政策制定者与邻里以微小方式共同分担。
但对每日亲历者而言,最紧迫的责任是善待自己。黄婉平博士直言:"自我关怀绝非自私。若我们倾听身体的低语,便不必听见它的尖叫。别忽视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无论是疲劳、酸痛、嗜睡,还是影响情绪行为的挫败感。这些都是身体提醒我们暂停的方式。"
"所以,请休息。照顾好自己。"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