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需要摄入多少蛋白质?专家的建议在这里

How much protein do you really need to eat in a day? Here's what the experts say.

美国英语健康营养
新闻源:Stacker on MSN
2025-08-25 12:20:23阅读时长4分钟1540字
蛋白质减重蛋白质摄入量健康减重蛋白质助减重机制蛋白质需求计算高蛋白饮食力量训练肾功能不全者药物减重蛋白质摄入

每天需要摄入多少蛋白质?

我们100%的能量来自三大宏量营养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这其中,蛋白质因其有助于减重而备受关注,这也催生了生酮饮食等高蛋白饮食的流行。

增加蛋白质摄入真的有助于减重吗?答案是肯定的。下文将详细解析蛋白质对减重的具体影响,以及如何计算减重期间的蛋白质摄入量。

关键要点

  • 蛋白质通过促进饱腹感、构建和维持瘦肌肉量、提升代谢水平帮助减重。
  • 适宜摄入量因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运动量及健康状况而异。
  • 减重期间建议将蛋白质摄入提高至每日总热量的15%-35%,相当于每磅体重0.81-1.23克/天。

减重期间的蛋白质摄入建议

普通成年人每日摄入0.36克/磅体重的蛋白质即可满足基本需求。但对减重人群,建议提升至0.81-1.23克/磅体重/天——特别是配合锻炼者。以体重200磅的人为例,每日约需200克蛋白质。

保持均衡饮食本就重要,但减重期间尤需保证蛋白质摄入。因为高蛋白饮食有助于防止肌肉流失。专家建议通过增加蛋白质摄入来促进脂肪流失。

将饮食调整与抗阻训练结合能产生叠加效果:除维持或增加肌肉量外,还能提升基础代谢率,增加静息状态下的能量消耗。

有研究对比了推荐摄入量(RDA)蛋白质与2-3倍RDA摄入量的效果。虽然参与者都减重成功,但高蛋白组从脂肪流失的体重比例显著高于肌肉流失。

蛋白质需求计算方法

通常建议成年人蛋白质供能比为10%-15%,约相当于每日60克。减重期间可将比例提升至最高35%以促进减脂增肌。

个体需求差异显著,需综合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和活动量等因素。例如,运动人群需更多蛋白质构建肌肉,孕妇和老年人也需增加摄入。但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控制蛋白质摄入。

如何准确计算?建议使用美国农业部提供的膳食参考摄入量(DRI)计算器。输入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活动量及是否妊娠/哺乳后,该工具可计算出每日蛋白质需求及碳水、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素推荐量。

蛋白质助减重的三大机制

减重核心是创造热量缺口(摄入<消耗)。这需要饮食与运动结合,但研究表明饮食调整更关键

专家建议每日减少500-750大卡摄入。减重期间应重点减少碳水和脂肪热量,同时维持或提升蛋白质摄入(脂肪供能是蛋白质的2.25倍)。

1. 促进饱腹感

高蛋白食物(及含水/纤维食物)可显著增强饱腹感。例如:

  • 一项小规模研究显示,下午茶选择高蛋白酸奶的女性,比吃饼干或巧克力的对照组:
  • 下午饥饿感更少
  • 晚餐时间延迟20-30分钟
  • 晚餐摄入量减少约100大卡

蛋白质补充剂同样有效。有研究显示,午餐前2小时饮用乳清蛋白饮料的人群,比只喝水的对照组饱腹感更持久。

2. 助力肌肉构建

皮肤和肌肉组织均由蛋白质构成。减重目标应是减脂而非减肌,因为:

  • 瘦肌肉量决定基础代谢率
  • 肌肉流失会显著拖慢减重速度

虽然运动单独减重效果有限,但与低热量饮食结合可显著提升效果。高蛋白饮食能帮助身体在热量限制时保留更多肌肉,实现更健康的脂肪流失。

无需成为健美人士才能享受肌肉量增加的益处。简单增肌即可提升代谢率。建议在减重计划中加入力量训练。

3. 激活代谢引擎

进食后身体消化吸收会产生热量消耗,即食物热效应。蛋白质的热效应是碳水的2倍:

  • 高蛋白组:代谢率提升约27%
  • 高碳水组:代谢率仅提升约16%

换句话说,消化蛋白质需要消耗更多能量。

药物减重期间的蛋白质摄入

使用Wegovy或Zepbound等GLP-1受体激动剂时,建议:

  • 将高脂饮食替换为高蛋白低脂食物
  • 高蛋白饮食可增强药物效果(因蛋白质天然提升GLP-1水平)
  • 配合力量训练可预防减肌并维持长期体重

特别建议

  1. 咨询注册营养师定制方案
  2. 优先选择动物蛋白(吸收率高于植物蛋白)
  3. 运动前30分钟饮用酪蛋白/豌豆蛋白饮料效果优于乳清蛋白

蛋白质主要来源:

  • 动物蛋白:鸡蛋、牛奶、希腊酸奶、海鲜、肉类
  • 植物蛋白:藜麦、大豆制品、豆类(鹰嘴豆、扁豆)、坚果与种子
  • 营养棒/蛋白粉

注意事项

  • 肾功能异常者慎用高蛋白饮食
  • 运动员研究显示,过量蛋白质反而削弱控食效果
  • 建议咨询医疗专家确定个体化方案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