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陆军与麻省理工合作开发AI辅助神经阻滞麻醉装置

USAISR, MIT team up on AI tool for nerve block anesthetics

美国英语人工智能/健康医疗
新闻源:usace.army.mil
2025-08-19 16:08:25阅读时长3分钟1040字
AI辅助神经阻滞麻醉装置区域镇痛战场医疗安全操作镇痛效果跨学科合作临床前研究便携性健康伤员救治

美国陆军外科研究所(USAISR)与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型区域镇痛设备,该装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患者神经束位置并自动引导麻醉针定位,特别适用于伤员早期救治。

该设备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识别患者体表神经束位置,自动引导麻醉针准确定位并注入药物。安全机制可防止针头在未确认解剖位置前插入,使没有区域麻醉经验的医护人员也能安全操作。这种技术特别适用于大规模伤亡事件等专业麻醉医师稀缺的战场环境。

临床研究显示,超声引导的股神经阻滞在镇痛效果上优于静脉或肌肉注射阿片类药物。传统操作需要高超的技术精度确保针头靠近目标神经束,而该团队通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有效解决了这一限制因素。这种军地跨学科合作模式为军事医疗AI应用提供了新范式。

装置研发背景

吗啡等全身镇痛药虽能有效止痛,但会导致患者嗜睡影响战场沟通能力,且存在呼吸抑制等生理风险。系统性镇痛需要持续医疗监护,伤员撤离时必须使用担架转运,这都会占用更多作战人员资源。

美国陆军外科研究所首席AI官布莱恩·柯克伍德中校表示,2020年时任医学研究与发展司令部司令塔利少将的讲话启发了该项目。"当时他要求我们思考'斯大林格勒遇上星球大战'的战场医疗技术",柯克伍德回忆道。作为牙医出身的研发人员,他设想开发能让非专业人员精准实施区域麻醉的技术。

技术实现路径

研发团队联合MIT林肯实验室与Metis基金会,基于已有的AI-GUIDE超声设备开发原型。该手持设备采用3D打印框架固定超声探头,AI软件通过分割和目标检测技术训练神经血管识别模型。与AI-GUIDE的垂直穿刺方式不同,新设备采用平面穿刺技术,更符合临床操作习惯并增强安全控制。

测试显示,该装置可使10名不同操作者(包括医护人员、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40秒内完成股神经阻滞定位。测试数据表明系统在正常和低血压条件下均能有效工作,但需开展更大规模动物实验验证针头引导系统的可靠性。

研发启示

项目首席科学家何塞·萨利纳斯指出,这种跨学科合作模式正是USAISR应对战场医疗能力缺口的核心竞争力。"工程师与临床医生的深度融合需要突破专业壁垒,我们组建的跨学科团队成功实现了这种技术转化。"

柯克伍德团队计划在2025年继续推进临床前研究,并探索将AI系统训练扩展至人体数据。研发人员将在2025年美国军医协会年会上分享工程团队与临床专家协同开发AI医疗系统的经验,重点讨论如何建立双方的共同技术语言。

该装置未来将朝着完全自给化方向发展,以提升战场环境下的便携性。研发团队正在寻求持续资金支持,以推进2025年及后续阶段的开发测试工作。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