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式心脏病发作常见误解可能误导公众
We know the “Hollywood heart attack,” but it doesn’t always reflect real life
我们熟知的"好莱坞式心脏病发作"并不符合现实情况,这种刻板印象甚至可能造成危害。大多数人心目中剧烈抓握胸口倒地的画面,与医学上描述的心脏病症状存在显著差异。最新研究显示,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患者错过关键救治时机。
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心脏病发作场景往往表现为突然剧烈胸痛、紧握左胸后立即倒地。但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的联合研究表明,这种戏剧化表现具有误导性。研究通讯作者安·埃克哈特博士指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塑造的'好莱坞心脏'形象给公众造成误导。现实中症状不总是剧烈疼痛,更多是难以描述的不适感,这导致人们倾向于等待就医,而延误时间越长,心脏病发作后的负面后果越严重。"
研究团队通过在线调查评估了597名35岁以上美国成年人的认知情况,重点分析公众对胸痛症状的四个认知维度:性质、强度、引发的不适程度和发作时间。参与者完成标准化的"胸痛认知问卷",结果显示:
- 74%受访者通过电视广告接触过心脏症状教育
- 71.4%通过新闻报道了解相关知识
- 48.1%有直系亲属或好友患病经历
- 35%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
- 26.5%接受过专业医疗指导
- 10%有自身患病经历
调查显示,公众普遍将心脏病症状与强烈压迫感挂钩,却忽视了消化不良、灼烧感等非典型症状,而这些恰是女性常见表现。研究特别指出,虽然女性更倾向报告颌部、颈部和上背部疼痛,但男女患者在症状表现上的差异远比传统认知更为模糊。埃克哈特强调:"我们曾认为男性有典型症状而女性呈现非典型症状的观点已过时。实际上男女最常见的共同症状仍是胸部不适。"
研究还发现,参与者普遍预期心脏病发作具有突发性且持续不超过15分钟,并认为活动时出现的疼痛比静息时更值得警惕。但医学现实是,症状可能持续更长时间且表现为渐进性不适。研究者建议医疗界调整问诊方式,除直接询问"是否有胸痛"外,更应关注"是否存在胸闷、压迫感或紧缩感"等描述。
这项发表于《心脏与肺脏》期刊的研究虽存在样本年龄偏大(平均54岁)等局限性,但揭示了公众认知与医学现实间的显著差距。埃克哈特总结道:"等待时间越长,心脏不可逆损伤风险越高。准确理解公众认知有助于医疗团队改进分诊流程,挽救更多生命。"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