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第三代双源CT进行动态心肌灌注成像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等术前概率患者中的诊断性能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Dynamic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Using Third-Generation 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Intermediate Pretest Probabil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1)背景:我们的目标是评估结合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与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对于检测具有中等术前概率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显著性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性能。(2)方法:回顾性纳入具有中等术前概率CAD的患者。所有患者在接受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CA)之前,均使用第三代双源CT扫描仪进行了CCTA和动态CT-MPI。解剖学上的显著狭窄被定义为CCTA和ICA上≥50%的管腔狭窄。在选定病例中,ICA期间进行了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血流动力学显著性CAD被定义为每条血管的FFR≤0.80、血管造影狭窄≥70%或已进行血运重建。将CCTA单独与CCTA结合CT-MPI的诊断性能与这一参考标准进行了比较。(3)结果:共纳入74名患者(平均年龄66.8 ± 11.1岁;59名男性)。冠状动脉钙化评分中位数为508.5 Agatston单位(四分位间距:147–1173)。ICA和CCTA分别在137条(61.7%)和146条(65.8%)冠状动脉中检测到解剖学显著性狭窄,并分别在62名(83.8%)和71名(95.9%)患者中检测到显著狭窄。血流动力学显著性狭窄存在于56名患者(76%)和99条血管(45%)中。基于每条血管分析,单独使用CCTA的敏感性为96.7%,特异性为60.3%,阳性预测值(PPV)为64.4%,阴性预测值(NPV)为96.1%。结合CCTA和CT-MPI显示敏感性为90.1%,特异性为84.3%,PPV为82.7%,NPV为91.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从CCTA的0.787(95%置信区间:0.73–0.84)提高到联合方法的0.872(95%置信区间:0.82–0.91)(p < 0.05)。CCTA和CT-MPI的总辐射剂量中位数为8.05 mSv(四分位间距:6.71–11.0)。(4)结论:在具有中等术前概率CAD的患者中,结合CCTA与动态CT-MPI相比单独使用CCTA显著提高了识别血流动力学显著性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性能。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