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细菌如何塑造你的心理健康和情绪

How gut bacteria shape your mental health and mood

美国英语健康科学
新闻源:unknown
2025-08-13 20:19:34阅读时长3分钟1127字
肠道细菌心理健康情绪肠脑轴精神疾病菌群失调短链脂肪酸益生菌膳食干预粪菌移植

肠脑轴在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精神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

肠道微生物组(肠脑轴的基础)通过双向神经通路(迷走神经)、免疫通路(细胞因子)和代谢通路与大脑进行通讯,影响大脑功能。菌群失调可能损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节功能,从而影响心理压力水平(皮质醇)和全身激素平衡。此外,微生物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和炎症反应在精神症状中发挥作用。

精神分裂症研究进展

2024年中国科学家通过RNA基因测序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粪便样本发现,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产抗炎短链脂肪酸的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罗氏菌属(Roseburia)、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和真杆菌属(Eubacterium)丰度降低,而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琥珀弧菌属(Succinivibrio)、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和梭菌属(Clostridium)等潜在致病菌过度增殖。蛋白质细菌门(Proteobacteria)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异常增加进一步验证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菌群失调特征。

情绪障碍的微生物关联

2019年针对双相障碍和抑郁症患者的研究显示,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普雷沃氏菌属减少,而梭菌属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丰度增加。2021年瑞士研究证实,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中双歧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减少,促炎菌增加,丁酸盐等短链脂肪酸缺乏导致神经可塑性损伤。荷兰2022年研究进一步指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期间菌群构成改变(梭菌属增加),躁狂期呈现特异性微生物特征。

菌群失衡影响机制

有益菌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如丁酸盐)减少会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漏肠症),脂多糖等炎症分子进入血液破坏血脑屏障。俄罗斯科学家2016年发现,细菌胆碱代谢紊乱产生的氧化三甲胺(TMAO)可能通过神经炎症诱发精神分裂症症状。肠道菌群还通过调控色氨酸代谢(血清素前体)及γ-氨基丁酸(GABA)等神经递质影响脑功能。

干预措施验证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018年临床试验显示,补充益生菌可使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再住院率显著降低。爱尔兰2020年研究证实益生菌能改善抑郁症症状,但对精神分裂症无效。加拿大2017年发现双歧杆菌可缓解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抑郁症状。膳食干预方面,地中海饮食富含膳食纤维、ω-3脂肪酸和发酵食品(如酸奶),有助于降低焦虑风险。粪菌移植(FMT)在动物实验中展现治疗潜力,中国2024年将精神分裂症患者菌群移植至小鼠后,成功诱导出类精神分裂症行为及基因表达改变。

双向作用与治疗挑战

心理压力和药物(如非典型抗精神病药、SSRIs)会改变肠道菌群,形成恶性循环。作者建议通过益生菌、益生元(菊粉、低聚半乳糖)、膳食调整及粪菌移植等手段优化肠脑轴功能,强调健康肠道微生物对心理健康的关键作用。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