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外感病(TM1)Other specified External contraction disorders (TM1)
编码SE2Y
关键词
索引词External contraction disorders (TM1)、其他特指的外感病(TM1)
缩写其他特指外感病、特指外感病
别名外感病、风寒暑湿燥引起的疾病、正气不足导致的外感病
其他特指的外感病(TM1)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金标准
- 四诊合参确诊:
- 必须同时满足望诊(舌苔薄白或黄腻)、闻诊(咳嗽声重)、问诊(明确外感病史)、切诊(脉浮或濡)四诊结果的一致性。
- 符合特定证候标准:如风寒证(恶寒重发热轻)、风热证(发热重恶寒轻)、暑湿证(身热烦渴)等。
必须条件
- 核心临床表现:
- 突发性发热(体温≥37.5℃)伴恶寒/畏风。
- 至少一项外感特征症状:
- 上呼吸道:鼻塞流涕、咽痛咽红
- 体表:头痛身痛、关节酸楚
- 脏腑:咳嗽痰鸣、脘痞纳呆
支持条件
- 流行病学支持:
- 发病前72小时内有明确六淫暴露史(如受凉、淋雨、高温作业)或疫区接触史。
- 时序特征:
- 症状进展符合外感传变规律(如卫分→气分→营血分)。
- 体征阈值:
- 脉象浮数(>90次/分)或濡缓(<60次/分)持续24小时以上。
- 舌象异常:苔厚腻(覆盖舌面≥50%)或舌质红绛。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实验室检查]
A --> C[影像学检查]
A --> D[专项评估]
B --> B1(血常规+CRP)
B --> B2(病原学检测)
B --> B3(血清抗体)
C --> C1(胸部X光)
C --> C2(腹部超声)
D --> D1(经络检测)
D --> D2(舌面微循环)
判断逻辑
- 血常规+CRP:
- 白细胞>10×10⁹/L且中性粒细胞>75% → 提示细菌性外感或合并感染
- CRP>20 mg/L → 支持炎症活动期,需排除内生热证
- 病原学检测:
- 病毒核酸阳性 → 确诊特定疫疠(如流感)
- 细菌培养阳性 → 需鉴别原发感染与继发感染
- 胸部X光:
- 肺纹理增粗+无实变 → 符合卫分证
- 斑片状阴影 → 提示邪入气分
- 经络检测:
- 手足太阳经/阳明经能量失衡 → 佐证风寒/风热证分型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值 | 临床意义 | 处理建议 |
---|---|---|---|
白细胞计数 | >10×10⁹/L | 细菌性外感或正邪交争剧烈 | 加用清热解毒药,评估抗生素使用 |
中性粒细胞比例 | >80% | 热毒壅盛证候 | 联合凉血化瘀疗法 |
CRP | >50 mg/L | 邪已入里化热,可能进展为气分证 | 加强透邪外出治疗 |
淋巴细胞计数 | <1.0×10⁹/L | 卫表不固,正气不足 | 配伍扶正固表药(如玉屏风散) |
D-二聚体 | >0.5 mg/L | 提示血瘀证候(常见于疫疠重症) | 活血通络,监测传变风险 |
血清IgM抗体 | 4倍升高 | 新近疫疠感染 | 按温病辨证施治 |
诊断要点总结
- 确诊核心:四诊合参+核心临床表现(发热+外感特征症状)。
- 关键鉴别:通过病原学检查区分六淫外感与疫疠时病。
- 重症预警:CRP>50 mg/L伴D-二聚体升高提示邪入营血风险。
- 治疗导向:白细胞显著升高需评估细菌感染,淋巴细胞降低需扶正固本。
参考文献: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辨证
WHO ICD-11传统医学章节诊断指南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外感病中医诊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