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痹(TM1)Cold impediment disorder (TM1)
编码SC50
关键词
索引词Cold impediment disorder (TM1)、痛痹(TM1)、寒痹(TM1)
同义词Cold hindrance disorder (TM1)、Painful impediment disorder (TM1)
缩写痛痹
别名疼痛性关节炎、痛症性风湿病、痛性关节病
痛痹(TM1)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中医核心症状组合:
- 关节冷痛剧烈(痛有定处)+ 遇寒加重/得热缓解(必须同时满足)。
- 舌质淡/苔薄白 + 脉弦紧(至少满足1项)。
- 病程特征:症状持续≥3个月,排除外伤性疼痛。
- 中医核心症状组合:
-
支持条件(现代医学证据):
- 炎症标志物异常:血沉(ESR)≥20 mm/h 或 CRP≥10 mg/L。
- 影像学证据:MRI显示受累关节周围软组织水肿/骨髓水肿(STIR序列高信号)。
- 温度敏感试验:冷刺激试验(冰袋局部敷贴10分钟)诱发典型疼痛加剧。
-
鉴别排除条件:
- 需排除类风湿关节炎(抗CCP抗体阴性)、骨关节炎(X线无骨赘形成)、痛风(血尿酸正常)。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
│ 痛痹辅助检查 │
└───────────────┘
├─ 实验室检查
│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 ├─ 血沉(ESR)
│ └─ CRP
├─ 影像学检查
│ ├─ X线(关节结构)
│ └─ MRI(软组织炎症)
└─ 中医特色评估
├─ 舌象分析(数码舌图)
└─ 脉象仪检测(弦脉指数) -
判断逻辑:
- MRI优先原则:对病程>6个月者,优先选择MRI评估滑膜/骨髓病变(敏感性92%)。
- 炎症标志物联检:ESR+CRP联合检测可提高炎症活动判断准确性(AUC=0.87)。
- 中医四诊整合:舌象分析仪测定舌色LAB值(L>65提示淡舌)+ 脉象仪弦脉指数≥3.2。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沉(ESR):
- 异常阈值:≥28 mm/h(敏感性68%,特异性82%)。
- 临床意义:反映寒凝血瘀程度,与关节夜间痛呈正相关(r=0.43)。
-
C-反应蛋白(CRP):
- 异常阈值:≥8.5 mg/L(ROC曲线最佳截断值)。
- 动态监测:治疗2周后下降≥30%提示温经散寒治疗有效。
-
MRI影像特征:
- STIR序列高信号:提示寒邪导致的局部气血瘀滞(阳性预测值89%)。
- 滑膜增厚:厚度≥3 mm需警惕继发骨侵蚀风险。
-
脉象仪参数:
- 弦脉指数:≥3.2对应"紧如琴弦"脉象特征(符合率91%)。
- 脉波传导速度:>9.8 m/s提示血管收缩状态。
四、总结
- 诊断核心需紧扣"寒凝血瘀"病机,结合中医症状群与现代检测指标。
- 辅助检查推荐MRI+炎症标志物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诊断特异性。
- 实验室异常应动态观察,ESR/CRP变化可作为疗效评价客观指标。
参考文献:
- 《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0版)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22年修订版)
- ICD-11传统医学病证分类标准(WHO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