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慢性神经性疼痛Other specified Chronic neuropathic pain
编码MG30.5Y
关键词
索引词Chronic neuropathic pain、其他特指的慢性神经性疼痛
缩写MG30-5Y、慢性神经痛
别名长期神经痛、持续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不明原因慢性神经痛
其他特指的慢性神经性疼痛(MG30.5Y)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神经系统损伤客观证据:
- 神经电生理检查(如神经传导速度、定量感觉测试)显示明确神经传导异常。
- 影像学检查(MRI/CT)证实神经结构损伤(如神经根压迫、脊髓病变)。
- 神经解剖学一致性:疼痛分布与受损神经支配区域完全匹配。
- 神经系统损伤客观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与辅助依据):
- 核心症状:
- 自发性疼痛(灼痛、电击样痛)或触诱发痛(≥3个月)。
- 至少1项感觉异常体征(痛觉超敏/痛觉过敏/感觉减退)。
- 排除标准:
- 不符合慢性中枢/周围神经性疼痛(MG30.50/MG30.51)的特定分类标准。
- 排除炎症性疼痛、癌性疼痛等其他疼痛类型。
- 核心症状:
-
阈值标准:
- 确诊需同时满足:
- 必须条件中的神经系统损伤证据 + 神经解剖学一致性。
- 至少2项核心症状。
- 高度疑似(无客观损伤证据时):
- 需符合所有核心症状 + 定量感觉测试异常 + 排除其他病因。
- 确诊需同时满足:
二、辅助检查
-
电生理检查树:
└─电生理评估
├─神经传导速度(NCV)→ 评估大纤维神经功能
├─定量感觉测试(QST)→ 检测小纤维功能(温度觉、痛觉阈值)
└─皮肤交感反应(SSR)→ 评估自主神经功能- 判断逻辑:NCV正常但QST异常提示小纤维神经病变;SSR异常提示自主神经受累。
-
影像学检查树:
└─影像学评估
├─MRI(含神经根成像)→ 检测神经压迫/脊髓病变
├─高分辨率超声 → 观察周围神经形态异常
└─PET-CT → 评估神经炎症活动(研究性应用)- 判断逻辑:MRI显示神经根增粗提示压迫性病变;超声发现神经肿胀支持炎性改变。
-
实验室检测树:
└─病因筛查
├─代谢指标(血糖、B12、甲状腺功能)→ 排除代谢性神经病变
├─免疫指标(ANA、ANCA、抗神经抗体)→ 识别免疫介导病因
└─基因检测(PMP22、MPZ基因)→ 诊断遗传性神经病- 判断逻辑:HbA1c>6.5%提示糖尿病神经病变;抗GM1抗体阳性提示免疫性神经根炎。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值范围 | 临床意义 |
---|---|---|
定量感觉测试(QST) | 冷/热痛觉阈值偏离正常值2SD | 提示小纤维神经损害,见于化疗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 |
神经传导速度(NCV) |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0 m/s | 提示脱髓鞘性神经病变,需排查CIDP、遗传性神经病 |
血清维生素B12 | <200 pg/mL | 缺乏可导致脊髓后索损伤,引发感觉性共济失调伴神经痛 |
抗Hu抗体 | 阳性 | 提示副肿瘤性神经病变,需排查小细胞肺癌等恶性肿瘤 |
皮肤活检(表皮神经密度) | <5 fibers/mm | 确诊小纤维神经病变的金标准,见于淀粉样变性、HIV神经病变 |
四、诊断流程总结
- 第一步:通过QST+NCV明确神经损伤类型(大纤维/小纤维/混合型)。
- 第二步:MRI/超声定位损伤部位,区分中枢性与周围性病变。
- 第三步:实验室筛查代谢、免疫、遗传等潜在病因。
- 第四步:排除标准需严格应用,避免将非神经性疼痛误归此类。
关键鉴别点:与纤维肌痛症鉴别(后者无明确神经损伤证据);与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鉴别(需存在血管运动障碍体征)。
参考文献:
- IASP《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兴趣组(NeuPSIG)诊断指南》
- 《柳叶刀神经病学》2023年发表的《小纤维神经病变诊断共识》
- ICD-11慢性疼痛分类实施指南(WHO, 2022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