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Diarrhoea
编码ME05.1
关键词
索引词Diarrhoea、腹泻、溢出性腹泻、卡他性腹泻、水样泻、大便频繁或腹泻、水样便、非感染性腹泻、排便频繁或松散
同义词noninfectious diarrhoea、frequent/loose bowel movements、watery stools、catarrhal diarrhoea、watery diarrhoea、overflow diarrhoea
缩写腹泻症、泻
别名泻肚、跑肚、拉稀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关联情况
1C6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
1C62.30卡波西肉瘤合并人免疫缺陷病毒病,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2HIV感染临床3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Z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未提及合并症,临床分期未特指1C62.1HIV感染临床2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3HIV感染临床4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3Y其他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3Z未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2.0HIV感染临床1期未提及是否合并结核病或疟疾1C6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结核病
1C60.3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结核病1C60.3Y其他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结核病1C60.3Z未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结核病1C60.1HIV感染临床2期合并结核病1C60.0HIV感染临床1期合并结核病1C60.ZHIV感染合并结核病,临床分期未特指1C60.30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合并结核病1C60.2HIV感染临床3期合并结核病1C6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疟疾
1C61.0HIV感染临床1期合并疟疾1C61.1HIV感染临床2期合并疟疾1C61.30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合并疟疾1C61.Z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合并疟疾,临床分期未特指1C61.3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疟疾1C61.3Y其他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疟疾1C61.3Z未特指的HIV感染临床4期合并疟疾1C61.2HIV感染临床3期合并疟疾腹泻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腹泻是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通常每日超过三次),粪便质地稀薄且含水量增加。根据持续时间,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持续不超过两周)和慢性腹泻(持续超过四周)。从发病机制上,腹泻可以分为分泌性、渗透性、渗出性和动力性等不同类型。腹泻并非一种独立疾病,而是多种潜在疾病或因素引起的一种表现。
病因学特征
-
感染性原因:
- 病毒性感染:如诺罗病毒、轮状病毒等。
- 细菌性感染:包括沙门氏菌、志贺菌、大肠杆菌等。
- 寄生虫感染:如隐孢子虫、阿米巴原虫等。
-
非感染性原因:
- 食物不耐受:乳糖不耐症是最常见的例子。
- 药物副作用:如抗生素使用后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
- 内分泌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加速肠蠕动,导致腹泻。
- 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 神经内分泌肿瘤:胃泌素瘤和血管活性肠肽瘤能够促进大量液体进入肠道,造成分泌性腹泻。
-
功能性障碍:
- 肠易激综合症:尽管没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证据,但患者经常经历腹痛伴随排便习惯改变。
- 短肠综合征:由于手术切除部分小肠导致吸收面积减少,引发营养物质及水分吸收不足。
-
饮食相关因素:
- 高纤维食物摄入过量可能刺激肠道运动加速。
- 某些人工甜味剂如山梨醇也可能诱发腹泻反应。
-
心理因素:
- 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影响胃肠道平滑肌活动,可能导致腹泻。
病理机制
-
分泌性腹泻:
- 肠道内异常增高的电解质浓度促使水分向腔内转移,超出结肠再吸收能力时即形成水样泻。
-
渗透性腹泻:
- 未被充分消化的食物成分(如乳糖)在小肠远端发酵产气并吸引额外水分,使得最终排出物变得稀薄。
-
渗出性腹泻:
- 炎症过程中释放的炎症介质损伤黏膜屏障,允许血浆蛋白和其他细胞成分漏入肠腔,从而增加了粪便体积和流动性。
-
动力性腹泻:
- 肠道平滑肌过度活跃缩短了内容物停留时间,减少了水分重吸收机会,导致频繁而量少的排便。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排便频率显著增加,每日超过三次。
- 粪便呈水样或半固体状态,有时伴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残渣。
- 急性腹泻往往突然发作,并可在短时间内自行缓解;慢性腹泻则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的症状。
-
伴随症状:
- 可能出现腹痛、腹部胀满感、恶心呕吐等症状。
- 若为严重脱水,则可见口渴、尿色深黄甚至无尿、皮肤干燥缺乏弹性。
- 长期腹泻可能导致体重减轻、营养不良以及电解质失衡等问题。
参考文献:检索自可靠医疗信息网站提供的资料,具体链接参见搜索结果。请注意,上述内容旨在提供一般性的医学知识普及,并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意见。对于个人健康状况的确切评估和治疗建议,请咨询具备执业资格的医务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