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发作性睡病Unspecified Narcolepsy
编码7A20.Z
关键词
索引词Narcolepsy、未特指的发作性睡病、发作性睡病、发作性睡病NOS、发作性睡病综合征、发作性睡眠
缩写Narcolepsy-Not-Otherwise-Specified、N-NOS
别名嗜睡症、日间过度嗜睡、猝倒症
未特指的发作性睡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多导睡眠监测(PSG)+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SLT)联合诊断:
- 夜间PSG排除其他睡眠障碍后,MSLT显示平均睡眠潜伏期≤8分钟且≥2次睡眠起始REM期(SOREMP)。
- 若夜间PSG已记录到1次SOREMP,则MSLT仅需≥1次SOREMP并伴有日间过度嗜睡(ESS评分≥10)。
- 多导睡眠监测(PSG)+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SLT)联合诊断:
-
支持条件(临床与生物学依据):
- 核心症状组合:
- 日间不可抑制的睡眠发作(≥3个月)。
- 伴随至少一项REM睡眠相关现象:猝倒发作(情绪触发)、睡眠瘫痪或入睡前幻觉。
- 遗传标志物:
- HLA-DQB1*06:02等位基因阳性(中国人群特异性,敏感性95%)。
- 核心症状组合:
-
排除标准:
- 脑脊液hypocretin-1水平未显著降低(>110 pg/mL),以区别于1型发作性睡病。
- 排除药物滥用、甲状腺功能异常、脑器质性疾病等继发因素。
-
阈值标准:
- 确诊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必须条件中PSG+MSLT的客观检测异常。
- 存在至少一项核心临床症状(日间嗜睡为必需)。
- 确诊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二、辅助检查
-
核心检查项目树:
├─ 多导睡眠监测(PSG)
│ ├─ 夜间PSG:评估睡眠结构、排除睡眠呼吸暂停
│ └─ REM期潜伏期测量(SOREMP判定)
├─ 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SLT)
│ ├─ 平均睡眠潜伏期计算
│ └─ SOREMP次数统计
├─ 基因检测
│ └─ HLA-DQB1*06:02分型
└─ 脑脊液检测
└─ Hypocretin-1定量分析 -
判断逻辑:
- PSG:
- 主要排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AHI<5次/小时)、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PLMI<15次/小时)。
- 发现入睡15分钟内REM期(SOREMP)可增强诊断特异性。
- MSLT:
- 平均潜伏期≤8分钟提示病理性嗜睡,需与特发性嗜睡症鉴别(后者无SOREMP)。
- 两次SOREMP对发作性睡病的阳性预测值>95%。
- HLA分型:
- 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诊断(尤其未特指类型),但阳性结果显著提高诊断信心。
- PSG: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多导睡眠监测(PSG):
- SOREMP阳性:夜间PSG记录到入睡后≤15分钟的REM期,特异性达87%-100%。
- 睡眠效率<85%:提示夜间睡眠片段化,需与失眠症鉴别。
-
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SLT):
- 平均潜伏期≤8分钟:符合病理性嗜睡标准,但需排除睡眠剥夺影响(要求检查前维持规律睡眠)。
- ≥2次SOREMP:对发作性睡病的特异性为99%,敏感性70%-80%。
-
脑脊液检测:
- Hypocretin-1 110-200 pg/mL:提示未特指类型(1型发作性睡病通常<110 pg/mL)。
- 采样时机:需在猝倒症状出现1年内检测,避免假阴性。
-
Epworth嗜睡量表(ESS):
- 评分≥14分:强烈提示病理性嗜睡,需结合客观检查。
-
神经影像学(MRI):
- 下丘脑形态正常:区别于继发性嗜睡(如肿瘤、炎症病变)。
- 功能MRI异常:部分病例显示默认网络连接增强,研究阶段指标。
四、总结
- 诊断核心:PSG+MSLT的客观睡眠参数是确诊基石,临床症状提供支持证据。
- 鉴别重点:需严格排除药物影响、代谢性疾病及精神障碍导致的继发性嗜睡。
- 实验室价值:HLA分型与hypocretin检测有助于分型,但对未特指类型诊断特异性有限。
参考文献:
《国际睡眠障碍分类(ICSD-3)》
《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版)》
Neurology期刊相关临床研究(202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