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人工紫外线照射后烧伤Unspecified Burn from exposure to artificial source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

更新时间:2025-06-19 00:44:29
编码EJ41.Z

关键词

索引词Burn from exposure to artificial source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未特指的人工紫外线照射后烧伤、人工紫外线照射后烧伤
缩写人工紫外线烧伤、UV烧伤
别名紫外线灯烧伤、日光浴床烧伤、紫外线照射烧伤、人工光源紫外线烧伤、未特指紫外线烧伤、不明原因紫外线烧伤

未特指的人工紫外线照射后烧伤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活检显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晒伤细胞)、真皮血管扩张及中性粒细胞浸润。
    • 暴露史确认:通过设备使用记录或环境监测,证实紫外线辐射剂量超过安全阈值(UVB辐射量 > 250 J/m²)。
  2.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条件)

    • 人工紫外线源暴露史:24小时内接触日光浴床、紫外线消毒灯等人工光源。
    • 典型皮肤损伤
      • 暴露区域边界清晰的红斑(直径 > 2 cm)。
      • 伴有疼痛或灼热感(VAS疼痛评分 ≥ 4分)。
  3.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症状进展
      • 轻度:水肿(按压后凹陷深度 > 2 mm)。
      • 中度:水疱形成(直径 > 5 mm)。
      • 重度:表皮脱屑或溃疡(面积 > 10%体表面积)。
    • 高风险因素
      • Fitzpatrick皮肤分型 I-II型(肤色较浅)。
      • 光敏药物使用史(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诊评估] --> B[病史与暴露源调查] A --> C[体格检查] C --> D[皮损范围测量] C --> E[Wood灯检查] A --> F[实验室筛查] F --> G[血常规] F --> H[炎症标志物] E --> I[疑难病例] I --> J[皮肤活检] I --> K[反射共聚焦显微镜]

  2. 判断逻辑

    • Wood灯检查
      • 紫外线(365 nm)下表皮损伤区呈亮红色荧光 → 提示DNA损伤。
      • 阴性结果可排除其他光敏性皮炎(如卟啉病)。
    • 皮肤活检
      • 发现角质形成细胞核固缩+真皮中性粒细胞浸润 → 确诊紫外线损伤。
      • 无凋亡细胞 → 需排查接触性皮炎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 反射共聚焦显微镜
      • 表皮层细胞排列紊乱+真皮乳头层血管扩张 → 支持急性光损伤。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血常规

    • 白细胞计数升高(> 10×10⁹/L):
      • 意义:提示全身炎症反应或继发感染,需加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
    • 中性粒细胞比例 > 75%
      • 意义:急性炎症活动标志,预示组织修复延迟。
  2. 炎症标志物

    • CRP > 10 mg/L
      • 意义:反映真皮层血管通透性增高,若 > 50 mg/L 需警惕深部组织坏死。
    • IL-6 > 20 pg/mL
      • 意义:紫外线诱导的细胞因子风暴,提示需抗炎治疗(如口服泼尼松)。
  3. 电解质与肾功能

    • 低钠血症(Na⁺ < 135 mmol/L):
      • 意义:大面积水肿导致体液渗出,需限制输液并补充胶体。

四、总结

  • 诊断核心:依赖暴露史+典型皮损,金标准为病理活检。
  • 检查分层
    • 轻症:Wood灯+体格检查。
    • 中重症:加做炎症标志物和皮肤影像学。
  • 实验室预警
    • CRP/IL-6升高 → 启动抗炎治疗。
    • 白细胞显著升高 → 排查感染并发症。

参考文献

  • ICD-11 编码 EJ41.Z (WHO, 2023)
  • 《光线性皮肤病的诊断与管理指南》(美国皮肤科学会, 2022)
  • 《烧伤病理学》(Rook's Dermatology Textbook, 9th 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