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寻常型天疱疮Unspecified Pemphigus vulgaris

更新时间:2025-06-19 00:50:06
编码EB40.0Z

关键词

索引词Pemphigus vulgaris、未特指的寻常型天疱疮、寻常型天疱疮
缩写Pemphigus-vulgaris
别名口腔-天疱疮、黏膜-天疱疮、皮肤-天疱疮

未特指的寻常型天疱疮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证据
      • 皮肤活检显示表皮内水疱伴基底层上方棘层松解(≥90%病例)。
      • 可见典型"墓碑样"基底细胞排列和松解细胞(天疱疮细胞)。
    • 免疫荧光证据
      • 直接免疫荧光(DIF)显示表皮细胞间IgG和/或C3沉积(检出率≥90%)。
      • 间接免疫荧光(IIF)检测到血清抗桥粒芯蛋白抗体(阳性率≥80%)。
  2.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松弛性大疱(壁薄易破)伴尼氏征阳性(≥90%病例)。
      • 持续性口腔黏膜糜烂/溃疡(≥80%首发症状)。
      • 皮肤糜烂面渗出明显,愈合缓慢。
    • 病变分布特征
      • 好发于头皮、面部、躯干及摩擦部位(腋窝/腹股沟)。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两项(病理+免疫荧光)即可确诊。
    • 若无病理证据,需同时满足:
      • 典型临床表现(尼氏征阳性+口腔黏膜损害)。
      • 血清抗Dsg3抗体阳性(滴度≥1:40)。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核心确诊检查] A --> C[病情评估检查] B --> D[组织病理活检] B --> E[直接免疫荧光-DIF] B --> F[间接免疫荧光-IIF] C --> G[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C --> H[免疫印迹法] C --> I[皮肤镜检查]

  1. 组织病理活检

    • 判断逻辑
      • 取新发水疱边缘组织,HE染色见棘层松解→支持PV诊断。
      • 需排除疱疹样皮炎(真皮乳头中性粒细胞浸润)等鉴别疾病。
  2. 免疫荧光检测

    • DIF判断
      • 表皮细胞间IgG/C3沉积→确诊价值最高(>90%特异性)。
      • 假阴性常见于激素治疗中或取材不当。
    • IIF判断
      • 猴食管底物中IgG型抗体→滴度>1:40有诊断意义。
      • 滴度变化可监测治疗反应。
  3. 血清学定量检测

    • ELISA判断
      • 抗Dsg3抗体>20 U/ml→活动期标志(敏感度85%)。
      • 抗Dsg1抗体阳性提示皮肤受累为主。
    • 免疫印迹判断
      • 130kDa(Dsg3)或160kDa(Dsg1)条带→明确抗体亚型。
  4. 皮肤镜检查

    • 判断逻辑
      • "水疱内无结构区+周围红斑"→急性期特征。
      • "黄褐色痂屑+点状血管"→糜烂愈合期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免疫荧光检查

    • DIF阳性:金标准,无需其他佐证即可诊断。
    • IIF滴度升高:>1:160提示疾病活动,需加强治疗。
  2. ELISA定量

    • 抗Dsg3>20 U/ml:提示黏膜损害风险增加。
    • 抗Dsg1>14 U/ml:预示广泛皮肤受累。
  3. 组织病理

    • 表皮内水疱+棘层松解:区别于类天疱疮(表皮下疱)。
    •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能提示激素抵抗风险。
  4. 其他实验室指标

    •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5%提示病情活动(非特异性)。
    • 低白蛋白血症:<30g/L反映蛋白质经皮损大量丢失。
    • ESR/CRP升高:>50mm/h或>10mg/L提示系统炎症反应。

四、总结

  • 确诊核心:组织病理+免疫荧光联合检测可靠性最高。
  • 病情监测:ELISA定量抗体滴度是评估活动度的最佳指标。
  • 鉴别重点
    • 尼氏征阴性需排除大疱性类天疱疮。
    • 单纯口腔损害需与糜烂型扁平苔藓鉴别。

参考文献

  1. 国际天疱疮诊断共识(J Am Acad Dermatol 2020)
  2. WHO《自身免疫性大疱病诊疗指南》
  3. 欧洲皮肤病学会(EADV)PV管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