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某些非炎性皮下脂肪疾病Unspecified Certain noninflammatory disorders of subcutaneous fat
编码EF02.Z
关键词
索引词Certain noninflammatory disorders of subcutaneous fat、未特指的某些非炎性皮下脂肪疾病、某些非炎性皮下脂肪疾病
别名Certain-noninflammatory-disorders-of-subcutaneous-fat
未特指的某些非炎性皮下脂肪疾病(EF02.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皮下脂肪组织活检显示成熟脂肪细胞正常排列,无炎症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缺如)
- 排除脂肪细胞异型增生、脂膜炎等特异性病理改变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典型临床表现:
- 无痛性皮下软组织肿块(质地柔软至中等硬度,边界清晰)
- 局部脂肪堆积或凹陷,伴皮肤表面形态改变(橘皮样变/不对称)
- 影像学证据:
- 超声/MRI/CT显示局部脂肪层异常增厚或变薄,且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 典型临床表现:
-
支持条件(强化诊断依据):
- 触诊特征:肿块移动度好,无压痛(阳性预测值>85%)
- 代谢指标:伴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代谢紊乱(发生率30-40%)
- 病程特征:病变进展缓慢(>6个月),无急性炎症反应
二、辅助检查项目树与判断逻辑
mermaid graph TD A[初筛检查] --> B(超声检查) A --> C(触诊评估) B --> D{MRI/CT} C --> E[实验室筛查] D --> F[确诊检查] E --> F F --> G[组织病理活检]
-
影像学检查:
- 超声(首选初筛):
- 判断逻辑:
- 阳性:脂肪层厚度>正常区域50%,内部回声均匀
- 阴性:血流信号丰富或混合回声(提示炎性/肿瘤性病变)
- MRI(鉴别诊断):
- 判断逻辑:
- T1/T2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信号降低 → 支持脂肪异常
- 增强扫描无强化 → 排除血管性病变
- CT(评估范围):
- 判断逻辑:
- 脂肪密度区域(-50~-100 HU)局部扩大/缩小
- 无钙化或坏死灶 → 排除脂肪肉瘤
- 超声(首选初筛):
-
实验室筛查:
- 判断逻辑:
- 所有指标正常 → 支持非炎性病变
- CRP/ESR升高 → 需排除脂膜炎等炎性疾病
- 判断逻辑:
-
病理活检(确诊金标准):
- 判断逻辑:
- 成熟脂肪细胞+无炎症浸润 → 确诊
- 纤维间隔增厚/微血管增生 → 提示脂肪营养不良
- 判断逻辑: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参考范围 | 异常意义 |
---|---|---|
C反应蛋白(CRP) | <5 mg/L | >10 mg/L提示炎症可能,需排除脂膜炎 |
血沉(ESR) | 男<15 mm/h;女<20 mm/h | >30 mm/h提示活动性炎症,不支持非炎性诊断 |
血脂谱 | LDL<3.4 mmol/L | LDL↑/HDL↓伴胰岛素抵抗→提示代谢性脂肪分布异常 |
空腹血糖 | 3.9-6.1 mmol/L | >7.0 mmol/L需评估糖尿病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
血常规 | WBC 4-10×10⁹/L | 中性粒细胞↑→排除感染;嗜酸细胞↑→提示过敏性脂膜炎 |
自身抗体 | ANA<1:80 | 阳性→需排查自身免疫性脂肪萎缩(如狼疮性脂膜炎) |
四、诊断流程要点
- 第一步:超声初筛+触诊确认脂肪异常分布特征
- 第二步:实验室排除炎症/代谢疾病(CRP/ESR/血脂/血糖)
- 第三步:MRI/CT明确病变范围及解剖关系
- 确诊:对不典型病例行穿刺活检,必须满足:
- 无炎症细胞浸润
- 脂肪细胞结构正常
- 排除特异性脂肪疾病(如Dercum病)
参考文献:
- WHO《ICD-11临床实践指南》
- 《Rook's Textbook of Dermatology》(9th ed.)
- 欧洲皮肤病学会(EADV)《皮下脂肪疾病诊疗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