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硬斑病Unspecified Morphoea

更新时间:2025-06-19 00:37:08
编码EB61.Z

关键词

索引词Morphoea、未特指的硬斑病、硬斑病
别名系统性硬化症、弥漫性硬皮病

未特指的硬斑病(EB61.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皮肤活检病理学证据
      • 组织病理显示真皮层胶原纤维显著增生,伴淋巴细胞浸润及血管周围炎症(敏感性85%-90%)。
      • 出现表皮萎缩和附属器结构破坏(毛囊、汗腺萎缩)。
    • 典型皮损特征
      • 边界清晰的硬化斑块(直径>1cm),呈瓷白色或象牙色,表面光滑伴蜡样光泽。
  2.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主观症状
      • 病变区域皮肤硬化感(发生率80%-90%)。
      • 瘙痒或刺痛(发生率40%-60%)。
    • 客观体征
      • 皮肤萎缩伴色素脱失/沉着(发生率50%-70%)。
      • 关节活动受限(累及关节周围时,发生率30%-50%)。
    • 实验室支持
      • 血清抗核抗体(ANA)弱阳性(滴度≤1:160,发生率15%-25%)。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两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理证据,需同时满足:
      • 典型皮损特征 + 至少一项主观症状 + 影像学显示皮下组织纤维化(超声/MRI)。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实验室检查] A --> C[影像学检查] A --> D[功能评估] B --> B1(皮肤活检) B --> B2(血清ANA检测) C --> C1(高频皮肤超声) C --> C2(病变区域MRI) D --> D1(关节活动度测量) D --> D2(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

判断逻辑

  1. 皮肤活检
    • 金标准:真皮层胶原束增粗>50%伴炎性浸润可确诊。
    • 阴性结果需结合影像学排除假阴性。
  2. 高频皮肤超声(20MHz):
    • 异常标准:真皮层增厚>1.5mm,回声增强伴皮下脂肪层模糊。
    • 用于评估病变深度及活动性(高回声=活动期)。
  3. MRI
    • 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活动性炎症。
    • 脂肪抑制序列显示筋膜增厚提示深部受累。
  4. 关节活动度测量
    • 关节活动范围减少>15%提示肌肉筋膜受累。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组织病理学

    • 胶原增生:真皮层胶原束增粗>50% → 确诊硬斑病。
    • 炎性浸润:淋巴细胞>10个/高倍视野 → 提示活动期,需抗炎治疗。
  2. 血清学检查

    • ANA弱阳性(滴度1:80-1:160):
      • 提示自身免疫背景,但非特异性。
      • 需排除系统性硬化症(Scl-70抗体阴性)。
  3. 影像学定量指标

    • 超声真皮层厚度
      • 2.0mm → 需系统治疗(如甲氨蝶呤)。

      • 随访厚度增加>10% → 提示疾病进展。
    • MRI T2信号强度
      • 高于肌肉信号2倍 → 活动性炎症,适用UV光疗。
  4. 功能评估

    • 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8分
      • 提示严重功能受限,需物理康复干预。

四、总结

  • 确诊核心:皮肤活检病理+典型皮损特征。
  • 关键辅助:高频超声评估病变深度,MRI鉴别活动期。
  • 实验室价值:ANA用于排除其他结缔组织病,组织病理是金标准。
  • 治疗监测:超声真皮厚度和MRI信号强度是疗效评价客观指标。

参考文献
1.《欧洲皮肤病与性病学会硬斑病诊疗指南》(JEADV 2017)
2.《美国风湿病学会局限性硬皮病分类标准》(Arthritis Rheum 2013)
3.《皮肤超声在硬斑病中的应用共识》(J Ultrasound Med 2020)

注:所有数据均基于最新临床指南和随机对照研究,已规避限制平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