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刺激性接触性皮炎Unspecified 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

更新时间:2025-06-18 22:54:50
编码EK02.Z

关键词

索引词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未特指的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CD[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未特指原因、刺激性皮炎、非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原发性刺激性皮炎、刺激性接触性湿疹
缩写未特指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别名非特异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不明确的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未特指的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CD-11:EK02.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明确刺激物接触史:发病前72小时内皮肤直接接触已知物理/化学刺激物(如强酸强碱、溶剂、机械摩擦等),接触部位与皮损区域完全匹配。
    • 典型皮损表现:边界清晰的红斑基础上,出现以下至少1项特征性改变:
      • 水疱或大疱(急性期)
      • 鳞屑、裂隙或苔藓样变(慢性期)
  2. 支持条件(临床与排除依据)

    • 症状时序性:接触刺激物后数分钟至48小时内出现灼痛/瘙痒,早于红斑形成(敏感性>85%)。
    • 去除刺激物后改善:脱离暴露环境后72小时内症状开始缓解(特异性>90%)。
    • 排除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斑贴试验阴性(阈值:主要变应原如镍、铬等均为阴性)。
  3. 阈值标准

    • 符合所有"必须条件"即可临床确诊。
    • 若接触史不明确,需同时满足:
      • 典型皮损形态学特征
      • 斑贴试验排除变应性皮炎
      • 组织病理学符合刺激性皮炎改变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评估] --> B1(病史采集:刺激物类型/暴露时长) A --> B2(皮损特征记录) B1 --> C[暴露风险评估] B2 --> D[鉴别诊断] C --> E1(职业暴露检测) C --> E2(日用化学品筛查) D --> F1(斑贴试验) D --> F2(皮肤活检)

  2. 判断逻辑

    • 斑贴试验
      • 阳性:提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需排除诊断)
      • 阴性:支持刺激性皮炎诊断(非免疫介导)
      • 假阳性风险:高浓度刺激物可能引发刺激性反应
    • 皮肤活检
      • 急性期:表皮细胞坏死>海绵水肿,真皮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 慢性期:角化过度伴棘层肥厚,真皮纤维化
      • 鉴别价值:海绵水肿程度<变应性皮炎(<20%角质细胞间隙)
    • 暴露物检测
      • 工作场所环境采样(如pH检测、溶剂浓度分析)
      • 个人用品成分筛查(如表面活性剂浓度≥1%可致病)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皮肤病理学

    • 表皮坏死范围>30%:提示强刺激物(如浓酸)暴露,需紧急清创
    • 真皮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区别于变应性皮炎(以淋巴细胞为主)
  2. 斑贴试验结果解读

    • 所有变应原阴性:强力支持刺激性皮炎诊断
    • 弱阳性反应(+):需结合临床判断是否合并变应性成分
  3. 炎症标志物

    • CRP/ESR轻度升高(CRP<20mg/L):反映局部炎症,无全身性意义
    • 显著升高(CRP>50mg/L):提示继发感染或误诊
  4. 皮肤屏障功能检测

    • 经皮水分丢失(TEWL)>25g/m²/h:提示屏障严重受损,需强化修复治疗
    • 角质层脂质含量降低:神经酰胺<正常值50%时,预后恢复期延长

四、总结

  • 诊断核心:明确刺激物暴露史+特征性非免疫性皮损,斑贴试验用于排除诊断。
  • 检查重点:组织病理学区分急性坏死与慢性苔藓化,环境检测确认致病物浓度阈值。
  • 实验室价值:TEWL检测指导屏障修复治疗,CRP监测继发感染风险。

参考文献

  • 《Rook's Textbook of Dermatology》(第9版)
  • ICD-11皮肤疾病诊断指南(WHO 2023)
  • 美国接触性皮炎协会(ACDS)诊断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