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异物引起的皮肤病Unspecified Dermatoses due to foreign bodies
编码EH93.Z
关键词
索引词Dermatoses due to foreign bodies、未特指的异物引起的皮肤病、异物引起的皮肤病
缩写WTSYWQYDRFP
别名异物性皮炎、异物相关性皮肤疾病、非特异性异物反应性皮肤病
未特指的异物引起的皮肤病(EH93.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异物直接证据:
- 皮肤活检病理检查发现异物颗粒(如金属碎片、纹身色素、硅胶等)并伴随肉芽肿性炎症(巨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 影像学检查(X线、CT或超声)明确显示皮肤或皮下异物存在(金属、玻璃等不透光物质)。
- 异物直接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与病史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局部红肿、瘙痒、疼痛三联征中至少两项,病程≥2周。
- 可触及皮下结节/硬块或溃疡形成。
- 暴露史:
- 近期(3个月内)有明确异物侵入史(如创伤、纹身、注射填充物、职业暴露)。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直接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三联征中两项+结节/溃疡)。
- 影像学检查显示可疑异物伴局部炎症征象(如超声显示低回声团块伴血流信号)。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树:
└─影像学检查
├─X线:优先用于金属、玻璃等不透光异物筛查
├─超声:适用于浅表软组织异物(木屑、塑料)及炎症评估
└─CT:深部异物定位及复杂解剖区域评估- 判断逻辑:
- X线阴性但高度怀疑异物者,需升级至超声/CT。
- 超声发现异物周围"晕征"(低回声带)提示炎症反应。
- 判断逻辑:
-
病理检查树:
└─皮肤活检
├─常规HE染色:识别异物颗粒及炎症类型
└─偏振光显微镜:检测双折射物质(如硅胶、滑石粉)- 判断逻辑:
- 肉芽肿性炎症伴异物巨细胞为特征性表现。
- 偏振光下星芒状双折射提示矿物类异物。
- 判断逻辑:
-
实验室检查树: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评估感染(WBC↑)
└─CRP/ESR:判断炎症活动度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病理检查:
- 异物巨细胞阳性:确诊异物反应的金标准,需描述异物性质(如炭末、缝线)。
- 肉芽肿形成:提示慢性炎症过程,需排除结核等感染性疾病。
-
影像学检查:
- X线阳性:明确不透光异物位置,但需注意假阴性(如木质异物)。
- 超声显示"彗星尾"伪影:提示金属或玻璃碎片,特异性>90%。
-
炎症指标:
- WBC>10×10⁹/L:提示合并细菌感染,需进行细菌培养。
- CRP>20 mg/L:反映急性炎症程度,指导抗炎治疗决策。
-
特殊检测:
- 能谱CT金属序列:可区分异物成分(如钛合金vs不锈钢),为手术取出提供依据。
四、总结
- 确诊核心需依赖病理或影像学直接证据,强调病史采集(创伤/医源性操作史)。
- 检查策略应分层实施:X线/超声初筛→CT精准定位→活检病理确诊。
- 实验室异常需结合临床解读,WBC/CRP升高提示感染并发症,非诊断必需指标。
参考文献:
- 《皮肤病理学》第5版(Rapini RP)
- AAD《异物性皮肤反应诊疗共识(2023)》
- 《中华皮肤科杂志》异物肉芽肿诊断标准(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