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Unspecified Chronic 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
编码EB51.Z
关键词
索引词Chronic 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未特指的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
缩写CCLE
别名慢性盘状红斑狼疮、慢性皮肤红斑狼疮
未特指的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U-CCLE)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特征:
- 皮肤活检显示界面性皮炎(基底层空泡变性+真表皮交界处淋巴细胞浸润)。
- 直接免疫荧光(狼疮带试验)显示颗粒状IgG/IgM沿基底膜带沉积(≥3个免疫球蛋白类型沉积)。
- 临床表现排除标准:
- 不符合盘状红斑狼疮(DLE)典型瘢痕形成特征,或不符合其他特定类型皮肤狼疮(如肿胀性狼疮)的临床表现。
- 组织病理学特征: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典型皮损特征(需满足≥2项):
- 日光暴露部位持续性红斑(>6周)。
- "地毯钉样"黏着性鳞屑伴毛囊角栓。
- 中央萎缩性改变伴色素紊乱。
- 实验室证据(满足≥1项):
- 抗核抗体(ANA)低滴度阳性(1:80-1:160)。
- 抗Ro/SSA抗体阳性。
- 典型皮损特征(需满足≥2项):
-
排除标准:
- 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依据(根据2019 EULAR/ACR标准)。
- 排除药物性狼疮、皮肤淋巴瘤等其他界面性皮炎疾病。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
│ U-CCLE诊断评估 │
└────────────────┬────────────┘
▼
┌───────────────────────────────┐
│ 第一层级:核心检查 │
│ ├─ 皮肤活检(HE染色+免疫荧光)│
│ └─ 自身抗体检测(ANA、抗Ro) │
└────────────────┬────────────┘
▼
┌───────────────────────────────┐
│ 第二层级:鉴别诊断检查 │
│ ├─ 抗dsDNA抗体(排除SLE) │
│ ├─ 皮肤镜(评估毛囊角栓特征) │
│ └─ 光敏试验(UVB激发评估) │
└────────────────┬────────────┘
▼
┌───────────────────────────────┐
│ 第三层级:病情监测 │
│ └─ 皮肤超声(评估表皮萎缩进展)│
└───────────────────────────────┘ -
判断逻辑:
- 皮肤活检:
- 界面性皮炎是诊断基石,需与扁平苔藓等疾病鉴别。
- 狼疮带试验特异性>90%,但阴性不能排除诊断(敏感性约60%)。
- 抗Ro/SSA抗体:
- 阳性支持光敏感相关亚型,指导防晒治疗。
- 皮肤镜检查:
- 红白无结构区+毛囊角栓组合对U-CCLE特异性达85%。
- 皮肤活检: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自身抗体检测:
- ANA低滴度阳性(1:80-1:160):
- 提示自身免疫背景,但需结合临床(SLE患者通常≥1:320)。
- 抗Ro/SSA抗体阳性(>20 U/mL):
- 与光敏性皮损显著相关(OR=3.2),指导避光治疗。
- ANA低滴度阳性(1:80-1:160):
-
组织病理学指标:
- 基底膜带IgG沉积强度(≥2+):
- 强阳性与疾病活动度正相关(r=0.62)。
- 真皮纤维化比例(>30%):
- 预示瘢痕形成风险增加(HR=1.8)。
- 基底膜带IgG沉积强度(≥2+):
-
炎症标志物:
- 血沉(ESR)轻度升高(20-40 mm/h):
- 反映皮肤局部炎症,但无系统性意义。
- 血沉(ESR)轻度升高(20-40 mm/h):
四、诊断流程要点
- 优先执行皮肤活检:所有疑似病例需完成HE染色和免疫荧光检查。
- 抗体检测分层应用:
- 初筛检测ANA+抗Ro/SSA。
- 抗dsDNA仅用于排除SLE(特异性>98%)。
- 动态评估:每6-12个月复查皮肤超声评估萎缩进展,调整局部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 《皮肤病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9 EULAR/ACR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
- J Am Acad Dermatol 2022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