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块状硬斑病Plaque morphoea
编码EB61.0
关键词
索引词Plaque morphoea、斑块状硬斑病、局限性硬皮病
同义词Circumscribed scleroderma、plaque morphea、localised scleroderma
别名斑块型硬皮病、斑块型硬化症、局限性皮肤纤维化、局灶性硬皮病
斑块状硬斑病(EB61.0)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典型症状
- 皮肤硬化感:
- 早期表现为局部皮肤紧绷感,逐渐发展为皮革样硬化(高,80%-90%)。
- 好发于躯干(如乳腺下皱褶、腰部),偶见于四肢(中华皮肤科杂志,2022)。
- 局部瘙痒或疼痛:
- 活动期皮损周围可能出现轻度瘙痒或触痛(较少见,10%-20%)(UpToDate,2024)。
非典型症状
- 色素异常:
- 病变区域可伴色素沉着或减退(30%-40%),晚期常见象牙白色萎缩斑。
- 活动受限:
- 深层组织受累时,可能出现关节活动轻度受限(罕见,<5%,主要见于广泛性病变)。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 硬化性斑块:
- 单发或多发,直径通常<20 cm,表面光滑呈蜡样光泽(高,90%-95%)。
- 边缘特征性“紫红色晕”(活动期标志)(70%-80%)。
- 皮肤萎缩:
- 病变中央凹陷,伴皮肤附属器(汗腺、毛囊)消失(50%-60%)。
非典型体征
- Pasini-Pierini萎缩:
- 合并浅表型硬斑病时,表现为边界清晰的萎缩性斑片(34.4%,中华皮肤科杂志研究)。
- 毛细血管扩张:
- 偶见于稳定期皮损(10%-15%)。
实验室与影像学特征
- 自身抗体检测:
- 抗核抗体(ANA)阳性率约45.3%,女性更易出现多抗体阳性(中华皮肤科杂志数据)。
- 组织病理学:
- 真皮层胶原束增厚,炎症细胞浸润(活动期以淋巴细胞为主)(高,95%以上)。
- 高频超声:
- 显示皮肤增厚及皮下脂肪层纤维化(敏感性80%-90%)。
病程与预后
- 活动期:通常持续3-6年,部分患者反复发作(UpToDate,2024)。
- 后遗症:萎缩性瘢痕导致美观缺陷,关节挛缩罕见(<5%)。
注:临床表现与病变深度相关,浅表型以皮肤硬化为主,深部型可能累及筋膜或肌肉。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2.16:1)。
参考文献:
-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2; 55(4): 308-315.
- UpToDate临床顾问(更新至2024年11月)。
-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