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块状硬斑病Plaque morphoea

更新时间:2025-06-18 19:35:11
编码EB61.0

关键词

索引词Plaque morphoea、斑块状硬斑病、局限性硬皮病
同义词Circumscribed scleroderma、plaque morphea、localised scleroderma
别名斑块型硬皮病、斑块型硬化症、局限性皮肤纤维化、局灶性硬皮病

斑块状硬斑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典型皮损特征
      • 边界清晰的皮肤硬化斑块,直径通常<20 cm
      • 表面呈象牙白色蜡样光泽伴毛囊口"盐椒样"色素改变
    • 组织病理学三联征
      • 真皮全层胶原束增粗/玻璃样变
      • 皮肤附属器(汗腺、毛囊)显著减少或消失
      • 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活动期特征)
  2.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活动期体征
      • 皮损边缘特征性"紫红色晕轮"(lilac ring)
      • 触诊呈"木板样"硬度
    • 实验室证据
      • 抗核抗体(ANA)阳性(阳性率约45.3%)
      • 高频超声显示皮肤增厚及皮下脂肪层纤维化
    • 病程特征
      • 皮损呈离心性扩展模式(中央硬化,周围活动性炎症边缘)
      • 无系统性硬化症表现(雷诺现象、内脏器官受累)
  3. 阈值标准

    • 符合所有"必须条件"可确诊
    • 若无病理证据,需同时满足:
      • 典型皮损特征 + 活动期体征
      • 至少1项实验室支持证据(ANA阳性或超声异常)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临床评估] A --> C[实验室检测] A --> D[影像学检查] B --> B1(皮损视诊:硬化斑块/紫红晕) B --> B2(触诊:木板样硬度) C --> C1(自身抗体:ANA/抗组蛋白抗体) C --> C2(组织病理活检) D --> D1(高频超声:皮肤厚度测量) D --> D2(MRI:深部组织评估-罕见需用)

  2. 判断逻辑

    • 临床评估
      • 视诊发现象牙白硬化斑块+紫红晕→提示活动期
      • 触诊木板样硬度+中央萎缩→支持硬化期诊断
    • 实验室检测
      • ANA阳性→提示自身免疫背景,需结合临床表现
      • 病理活检:胶原束增粗+炎症浸润→确诊核心依据
    • 影像学检查
      • 高频超声:皮肤增厚>1.5mm+脂肪层回声增强→提示纤维化进展
      • MRI:仅在深部型疑累及筋膜/肌肉时使用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自身抗体检测

    • ANA阳性(滴度≥1:80):
      • 意义:提示自身免疫机制参与,女性患者阳性率更高
      • 处理:需监测是否向系统性硬化转化(每年随访)
    • 抗组蛋白抗体阳性
      • 意义:与疾病活动性相关(敏感性约20-30%)
      • 处理:可作为治疗反应评估指标
  2. 组织病理学

    • 胶原束增粗+玻璃样变
      • 意义:胶原代谢失衡的直接证据,确诊核心
      • 处理:无需重复活检,除非疑诊其他纤维化疾病
    • 微血管周围炎症浸润
      • 意义: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
      • 处理:需启动抗炎治疗(如局部糖皮质激素)
  3. 炎症标志物

    • 血沉(ESR)轻度升高(>20 mm/h):
      • 意义:非特异性炎症活动指标
      • 处理:需排除感染或其他自身免疫病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典型皮损+组织病理三联征,影像学(超声)辅助评估深度。
  • 实验室重点:ANA用于筛查自身免疫背景,病理活检不可替代。
  • 鉴别关键:需排除系统性硬化症(无雷诺现象/内脏受累)。

参考文献

  1.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第4版)
  2. UpToDate临床顾问(更新至2024年)
  3.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2; 55(4): 308-315
  4. WHO《皮肤结缔组织疾病分类标准》(ICD-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