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暴露于寒冷环境引发或加重的皮肤病Other specified Dermatoses provoked or exacerbated by exposure to cold
编码EJ0Y
关键词
索引词Dermatoses provoked or exacerbated by exposure to cold、其他特指的暴露于寒冷环境引发或加重的皮肤病、因寒冷加重的其他皮肤病
别名冷超敏性皮肤病、寒冷性皮肤病、寒冷诱发皮肤病、寒冷加重皮肤病、低温相关皮肤病、寒冷相关皮肤病、寒冷性皮肤疾病、寒冷性皮损、寒冷性皮肤病变、Cold-Induced-Skin-Diseases、Cold-Related-Skin-Disorders
其他特指的暴露于寒冷环境引发或加重的皮肤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临床暴露史:明确发病前48小时内暴露于寒冷环境(温度≤5℃或接触低温物体/液体)。
- 典型皮损:
- 暴露部位出现红斑、水肿、风团或水疱,且复温后症状部分或完全缓解。
- 排除冻疮、冷凝集素病等其他明确寒冷相关疾病(需结合实验室检查)。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冷激发试验阳性:冰块试验(皮肤接触0-4℃冰块5分钟后,局部出现风团或红斑)。
- 免疫学异常:血清IgE升高(>150 IU/mL)或冷球蛋白阳性(需排除其他冷球蛋白血症病因)。
-
阈值标准:
- 确诊:需同时满足“必须条件”中所有条目。
- 高度疑似:满足1项必须条件+2项支持条件。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
│ 核心诊断性检查 │
├───┬───────────┤
│临床│冷激发试验 │
├───┼───────────┤
│实验室│冷球蛋白检测 │
│ ├IgE定量 │
│ └炎性因子(IL-6、TNF-α)│
├───┼───────────┤
│病理│皮肤活检 │
├───┼───────────┤
│影像│高频超声(皮肤层厚度测量)│
└───┴───────────┘ -
判断逻辑:
- 冷激发试验:
- 阳性标准:局部出现直径≥1.5cm风团或红斑,持续30分钟以上。
- 意义:提示寒冷性荨麻疹或冷超敏反应,需排除物理性荨麻疹其他亚型。
- 高频超声:
- 异常标准:表皮-真皮交界层增厚(≥1.2mm)伴低回声水肿带。
- 意义:提示非冻结性冷损伤,与冻疮的"蜂窝状"高回声改变相鉴别。
- 皮肤活检:
- 典型表现:真皮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CD4+为主)+肥大细胞脱颗粒(甲苯胺蓝染色阳性)。
- 冷激发试验: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清IgE升高(>150 IU/mL):
- 意义:提示Th2型免疫反应参与,支持寒冷性荨麻疹诊断,但需排除特应性皮炎等共存疾病。
-
冷球蛋白阳性:
- 分型判断:
- I型(单克隆):提示血液系统疾病可能,需完善骨髓穿刺。
- II/III型(混合型):需排查慢性丙型肝炎、SLE等基础疾病。
- 分型判断:
-
炎性因子检测:
- IL-6>15 pg/mL:提示全身炎症反应,需警惕系统性冷球蛋白血症。
- TNF-α>8.1 pg/mL:与组织坏死程度正相关,见于重度冷损伤。
-
血常规:
-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0.5×10⁹/L):提示过敏反应参与,需结合IgE水平解读。
-
皮肤组织病理:
- CD123+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浸润:提示Ⅰ型干扰素通路激活,需排查自身炎症性疾病。
四、诊断流程图
寒冷暴露史 + 特征性皮损
│
↓
排除冻疮/冷凝集素病(冷沉纤维蛋白原检测)
│
↓
核心检查:冷激发试验 + 高频超声
│
↓
若不确定 → 皮肤活检 + 冷球蛋白/IgE检测
五、总结
- 诊断核心:需严格区分特指性寒冷皮肤病与其他寒冷相关疾病(如冻疮),关键在于暴露史与皮损特征的时空关联性。
- 实验室价值:冷球蛋白检测对分型治疗至关重要,IgE升高提示抗组胺治疗可能有效。
- 影像学优势:高频超声可无创评估皮肤水肿程度,指导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
参考文献:
- ICD-11皮肤疾病分类标准(WHO, 2023)
-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寒冷相关性皮肤病诊疗共识(2022)》
-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冷超敏反应机制研究(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