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化脓性皮肤感染Neonatal pyogenic skin infections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2:28
编码EH11

关键词

索引词Neonatal pyogenic skin infections、新生儿化脓性皮肤感染、新生儿脓皮病、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脓皮病、新生儿大疱性脓疱病、新生儿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腺炎、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汗孔周炎、新生儿链球菌性脓皮病、新生儿链球菌性乳腺炎、新生儿假单胞菌皮肤感染、新生儿坏疽脓疮、新生儿坏疽性口炎
同义词Neonatal pyoderma
缩写新生儿化脓性皮炎、新生儿化脓性皮肤病
别名新生儿脓包症、新生儿脓疱疹、新生儿化脓疹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感染性病原体
XN022 假单胞菌属
XN5L6绿脓杆菌
XN3JP栖稻假单胞菌
XN8J7变形假单胞菌
XN52E鼻疽假单胞菌
XN8AA假鼻疽假单胞菌
XN3NM 链球菌属
XN6KJ牛链球菌
XN4PA海豚链球菌
XN0TY兽疫链球菌
XN0FR星座链球菌
XN5BP轻型链球菌
XN8BJE族链球菌
XN5DB鼠链球菌
XN0XM龋齿链球菌
XN4B2口腔链球菌
XN5KCD族链球菌
XN0KC无乳链球菌
XN18T副血链球菌
XN6BBF族链球菌
XN67P中链球菌
XN3L7犬链球菌
XN8UN停乳链球菌
XN6LPA族链球菌
XN84NG族链球菌
XN2RH变异链球菌
XN1V3α-溶血性链球菌
XN9FP血链球菌
XN625马肠链球菌
XN39R咽峡炎链球菌
XN4LM嗜热链球菌
XN1AFβ-溶血性链球菌
XN1TV乳房链球菌
XN3BQ唾液链球菌
XN0Z2前庭链球菌
XN7YG酿脓链球菌
XN518C族链球菌
XN6KE假肺炎链球菌
XN9LA草绿色链球菌
XN3PW肺炎链球菌
XN40YH族链球菌
XN5SE猪链球菌
XN2NSγ-溶血性链球菌
XN58W栖口腔链球菌
XN2M1B族链球菌
XN9ZG 葡萄球菌属
XN4C9沃氏葡萄球菌
XN09P雷氏葡萄球菌
XN6BM金黄色葡萄球菌
XN6FH佩氏葡萄球菌
XN2GD溶血性葡萄球菌
XN4N7路邓葡萄球菌
XN95B科氏葡萄球菌
XN0PR耳葡萄球菌
XN4B5产杀白细胞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XN0H1头葡萄球菌
XN567人葡萄球菌
XN99G山羊葡萄球菌
XN9LM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XN7TQ木糖葡萄球菌
XN8WC巴氏葡萄球菌
XN7RE模仿葡萄球菌
XN2HN松鼠葡萄球菌
XN9X8施氏葡萄球菌
XN8KJ表皮葡萄球菌

新生儿化脓性皮肤感染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新生儿化脓性皮肤感染是指发生在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由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引起的一种以丘疹、水疱或脓包为主要特征的化脓性皮肤病。该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易通过接触传播,并可在新生儿中迅速蔓延。其特点是皮肤损伤处出现红斑、丘疹、水疱乃至脓疱,最终形成脓痂。这类疾病在医院环境中尤为常见,特别是在新生儿病房内。


病因学特征

  1. 致病菌种类

    • 主要致病菌为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时也可见两者混合感染。
    • 其他可能涉及的病原体包括假单胞菌属细菌等。
  2. 发病机制

    • 新生儿皮肤屏障功能发育尚不完善,皮脂腺分泌旺盛且角质层薄,这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 当皮肤受到轻微损伤时(如摩擦、湿疹、虫咬等),细菌容易侵入引发感染。
    • 某些情况下,母亲携带的细菌可通过分娩过程传给新生儿,或护理过程中因手卫生不当导致交叉感染。
  3. 诱发因素

    • 环境因素: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细菌繁殖;过度包裹或穿戴过紧衣物造成局部潮湿及汗液积聚。
    • 个人体质:早产儿或免疫系统未完全建立的新生儿更容易患病。
    • 医源性因素:医务人员若自身存在化脓性皮肤病,则在接触新生儿时可成为潜在传染源。

病理机制

  1. 皮肤结构改变

    • 细菌感染后,首先侵犯表皮层,破坏正常皮肤屏障,随后向真皮层扩散。
    • 由于新生儿皮肤较为娇嫩,一旦发生破损,感染进展迅速,炎症反应强烈,表现为典型的化脓性病变。
  2. 感染扩散模式

    • 初期表现为小红点或丘疹,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增大并形成含有脓液的小水泡。
    • 在严重病例中,感染可能沿毛囊周围扩展,导致更大范围的组织坏死甚至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

临床表现

  1. 症状特征

    • 皮损多见于面部、头皮、颈部及四肢伸侧,初期为红色斑丘疹,继而发展成含有脓液的水疱或脓疱。
    • 脓疱破裂后流出黄白色脓液,干燥后形成蜜黄色厚痂。
    • 局部常伴有轻度红肿热痛现象,但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 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烦躁不安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继发性感染。
  2. 并发症

    • 若未能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更深层次组织损害,如蜂窝织炎、淋巴管炎等。
    • 极少数情况下,可引起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危及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