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Unspecified Primary dystonia
编码8A02.0Z
关键词
索引词Primary dystonia、未特指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抗精神病药物运动障碍 [possible translation]、抗精神病药物运动障碍
缩写Dystonia
别名原发性肌张力异常、先天性肌张力障碍、遗传性肌张力障碍
未特指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
- 临床特征为主:
- 持续≥6个月的不自主肌肉收缩导致姿势异常或重复运动
- 无继发性病因证据(如药物毒性、脑损伤、代谢性疾病)
- 基因检测支持:
- 检出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相关基因突变(如TOR1A/DYT1、THAP1/DYT6),但非必需
- 临床特征为主: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核心临床表现:
- 持续性或任务特异性姿势异常(如书写痉挛、颈部扭转)
- 症状不伴震颤或肌阵挛等附加运动
- 排除性诊断:
- 神经影像学(MRI)无结构性病变(如基底节梗死、肿瘤)
- 实验室检查排除代谢性疾病(如Wilson病)
- 核心临床表现:
-
支持条件(辅助依据):
- 感觉诡计现象:
- 触摸受累区域可暂时缓解症状(特异性>80%)
- 电生理特征:
- 肌电图(EMG)显示异常协同收缩(拮抗肌群同步激活)
- 病程特征:
- 症状进行性加重,休息可部分缓解
- 感觉诡计现象:
-
阈值标准:
- 符合所有"必须条件"即可临床确诊
- 符合"支持条件"中≥2项强化诊断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临床评估] --> B[神经系统查体] A --> C[症状特征记录] B --> D[姿势异常分级] B --> E[感觉诡计测试] F[实验室检查] --> G[铜蓝蛋白/血清铜] F --> H[基因检测] I[电生理检查] --> J[肌电图 EMG] I --> K[神经传导速度 NCV] L[影像学检查] --> M[脑部MRI] L --> N[18F-FDG PET] -
判断逻辑:
- 脑部MRI:
- 正常结果支持原发性诊断,异常提示继发性病因
- EMG:
- 拮抗肌群同步收缩(如屈/伸腕肌)→ 特异性肌张力障碍模式
- 无震颤电位 → 排除特发性震颤
- 基因检测:
- TOR1A阳性→支持DYT1型,但阴性不排除诊断
- 铜蓝蛋白:
- <20 mg/dL → 需排除Wilson病(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 脑部MRI: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基因检测:
- TOR1A突变阳性:
- 提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30-40%,需家族筛查
- 阴性结果:
- 不排除诊断,因>70%原发性病例无已知突变
- TOR1A突变阳性:
-
血清铜代谢:
- 铜蓝蛋白↓ + 24h尿铜↑:
- 确诊Wilson病(需紧急驱铜治疗)
- 铜蓝蛋白↓ + 24h尿铜↑:
-
电生理检查:
- EMG异常协同收缩:
- 特异性>90%,指导肉毒毒素注射靶点选择
- 正常NCV:
- 排除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假性肌张力障碍
- EMG异常协同收缩:
-
脑脊液分析:
- 常规正常:
- 排除神经感染/炎症性疾病
- 神经递质代谢物异常:
- 如5-HIAA↓提示血清素通路异常(罕见)
- 常规正常:
四、诊断流程要点
- 核心路径:
- 临床特征 → 排除继发性病因 → EMG验证 → 基因筛查(可选)
- 警示征象:
- 急性起病/对称性症状/伴认知障碍 → 需强化继发性病因排查
- 治疗关联:
- 感觉诡计阳性者可能对行为疗法反应更佳
参考文献:
- Albanese A, et al. Mov Disord 2013(国际肌张力障碍协会诊断指南)
- Fahn S, et al. Neurology 2011(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分类共识)
- 《中国肌张力障碍诊治指南》2020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