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退行性变所致神经根病Radiculopathy due to spondylosis
编码8B93.8
关键词
索引词Radiculopathy due to spondylosis、脊椎退行性变所致神经根病、脊椎关节强硬型神经根病
同义词radiculopathy in spondylosis
缩写JZB、Neurogenic-Root-Disease-Caused-by-Spinal-Vertebral-Degeneration
别名颈椎病引起的神经根病变、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神经根病、脊柱退行性改变引发的神经根疾病、退行性脊椎病变所致神经根病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8PP5 腰脊髓
XA57M0L3水平XA6TL5L1水平XA1ZV5L4水平XA86M5L5水平XA8X63L2水平XA85J0 骶脊髓
XA1VA6S3水平XA4L09S5水平XA8EL3S2水平XA3407S1水平XA2EF6S4水平XA1SP1 颈脊髓
XA3NV2C7水平XA7852C2水平XA3JA6C5水平XA2K06C1水平XA4LT0C6水平XA3JF5C3水平XA2MQ3C4水平XA8965C8水平XA6Z51 胸脊髓
XA5T86T9水平XA4QU1T10水平XA7U15T3水平XA5Q83T6水平XA17G6T1水平XA5UF4T4水平XA79E1T7水平XA6FB9T12水平XA9DV3T11水平XA0D58T5水平XA6GU9T2水平XA0N76T8水平临床表现
XA0N76慢性周围神经性疼痛脊椎退行性变所致神经根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脊椎退行性变所致神经根病(Radiculopathy due to spondylosis)是指由于脊椎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变化(如椎间盘突出、骨赘形成、韧带肥厚等)导致神经根受压或受刺激,从而引发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疼痛、感觉障碍和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其核心病理基础是脊柱结构(如椎间盘、椎体、关节突关节等)因年龄、机械应力等因素发生退行性改变,进而通过机械压迫或炎症反应影响神经根功能。
病因学特征
-
退行性变机制:
- 椎间盘退变:随年龄增长,椎间盘髓核水分减少、蛋白多糖流失,纤维环裂隙形成,导致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压迫邻近神经根。
- 骨赘形成:椎体边缘因异常应力刺激发生骨质增生,骨赘可侵入椎间孔或椎管,造成神经根通道狭窄。
- 关节突关节病变:小关节软骨退变、关节囊肥厚及滑膜增生,导致椎间孔容积减少,限制神经根活动空间。
-
生理与病理诱因:
- 年龄因素:脊柱退行性变发生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颈椎和腰椎因活动度大、承重高而更易受累。
- 机械负荷:长期不良姿势、重复性劳损或急性外伤可加速椎间盘及小关节退变进程。
- 先天性解剖异常:如先天性椎管狭窄,可降低神经根对退行性改变的代偿能力,早期即出现症状。
- 代谢因素:钙磷代谢异常或维生素D缺乏可能间接影响骨重塑过程,加重退行性改变。
病理机制
-
机械性压迫:
- 椎间盘突出、骨赘或肥厚韧带直接压迫神经根,导致轴浆运输受阻和神经纤维变形。
- 慢性压迫可引起神经根微循环障碍,引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瓦勒氏变性。
-
炎症与免疫反应:
- 受压神经根周围释放IL-6、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刺激伤害性感受器产生神经源性疼痛。
- 髓核物质泄漏可触发自身免疫反应,通过激活巨噬细胞进一步扩大炎症损伤。
-
电生理异常:
- 压迫导致神经根脱髓鞘改变,表现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体感诱发电位异常。
- 慢性压迫可能引起不可逆性轴突变性,导致相应肌群失神经支配和肌肉萎缩。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放射性疼痛:沿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呈节段性分布,颈椎神经根病多表现为颈肩部至前臂/手指的放射性痛(C6根受累常见拇指感觉异常,C7根影响中指);腰椎神经根病(如L5/S1)多表现为臀部至小腿后外侧/足背的放射性痛。
- 感觉障碍:受累皮节区出现麻木、针刺感或感觉过敏,严重者可出现感觉减退或缺失。
- 运动功能障碍:特定肌群肌力下降(如L5根受累致踝背屈无力,S1根致踝跖屈减弱),伴或不伴肌肉萎缩。
- 反射异常: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如C5-6根受累致肱二头肌反射减弱,S1根致踝反射消失)。
参考文献:神经根性颈椎病[1]、脊柱退变性神经根疼痛治疗专家共识[2]、脊柱退行性变与神经系统的关系[3]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