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脑损伤Radiation-induced brain injury
编码8E61.0
关键词
索引词Radiation-induced brain injury、放射性脑损伤、脑放疗效应、脑放疗综合征、治疗性颅脑照射所致脑损伤、辐射后脑损伤、脑照射、早期脑照射、早期脑照射引起的急性毒性、早期脑照射引起的脑病、早期迟发性脑照射、早期迟发性脑照射引起的脑病、晚期迟发性脑照射、晚期迟发性照射性神经元坏死、晚期迟发性脑照射引起的认知损害、晚期迟发性脑照射引起的脑血管病、晚期迟发性脑照射引起的白内障、晚期迟发性脑照射引起的垂体功能障碍、晚期迟发性脑照射引起的继发性肿瘤
同义词Brain irradiation effect、Brain irradiation syndrome、Injury to the brain from therapeutic cranial irradiation、Post radiation brain injury
缩写RBI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9738 脑
XA1XM1侧脑室脉络丛XA0B59枕极XA9CM4脑桥XA1H64第三脑室XA5KN2橄榄XA73A8大脑幕上区域XA8W72豆状核XA97T4颞叶XA1B86第四脑室脉络丛XA1GA1脑幕下区域XA83T2中脑导水管XA17J6髓质XA45Y8侧脑室XA1AA8大脑脚XA34M4网状结构XA00D6屏状核XA7J78钩回XA8GR3大脑半球XA6J38室管膜XA9KX2脉络丛XA4T82基底神经节XA4F88大脑皮层XA89Y2枕叶XA26E8脑室XA5CF8视皮质XA8E64小脑蚓部XA70Y8下蚓部XA5TX3视交叉XA64R0大脑皮质XA3RD9额极XA5TY2布罗德曼野XA5694上蚓部XA63Y1视束XA80J3苍白球XA1M33大脑XA8AT9脑干XA5N14脑叶XA08F7颅内部位,不可归类在他处者XA84G1岛盖XA92Y6顶叶XA64F9纹状体XA7BD1海马XA8733边缘系统XA1ZN9大脑白质XA5JN6内囊XA2NT0额叶XA1XY9杏仁体XA0Z39嗅脑XA7L93丘脑XA5097锥体XA8KA5豆状核壳XA0XP7脑岛XA5KS6中脑XA1804第四脑室XA7E38小脑扁桃体XA7TX5尾状核XA53A3第三脑室脉络丛XA4SL2小脑半球XA1CW2小脑临床表现
XA1CW2癌症治疗后慢性疼痛关联情况
PL11 与外科或其他内科操作有关的损伤或伤害的方式
PL11.Y其他特指的与外科或其他内科操作有关的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1.Z未特指的与外科或其他内科操作有关的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1.4无菌预防措施失败,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1.2栓塞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1.2Y其他特指的栓塞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1.2Z未特指的栓塞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1.0切割、穿刺或撕裂,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1.3异物意外留存于体内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1.20空气栓塞,作为损伤的方式PL11.1在操作中引起烧伤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1.5在身体错误的部位或错误的一侧进行操作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1.6压力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1.6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辐射环境下PL11.6其他特指的在武装冲突中使用核武器PL11.6意外暴露于辐射环境下PL11.6通过暴露于辐射环境下的故意自害PL11.6通过暴露于日光环境下进行加害PL11.6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放射治疗放射性脑损伤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学特征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放射性脑损伤是指电离辐射(临床上主要为γ线、X线和荷电粒子束)在治疗头颈部肿瘤、颅内肿瘤或脑血管畸形等疾病时,或意外地受到电离辐射照射后,导致正常脑组织功能和形态发生异常变化的一类疾病。这种损伤可以发生在治疗过程中(急性期),也可以在治疗后的数月至数年内逐渐显现(早期迟发性和晚期迟发性反应)。
病因学特征
-
辐射暴露机制:
- 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直接与接受放射治疗的剂量、分割方式以及照射野大小有关。高剂量的放射治疗虽然能有效控制肿瘤,但也增加了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伤风险。
- 电离辐射通过诱导DNA损伤、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途径,影响神经元、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的功能与存活状态,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
个体易感因素:
- 年龄:儿童及老年人由于其自身修复能力较弱,更易出现严重的放射性脑损伤。
- 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慢性疾病可加剧脑部对放射敏感性,增加损伤风险。
- 同步化疗:某些化学药物如替莫唑胺(temozolomide)可能增强放射效应,导致更严重的脑损伤。
- 遗传背景:特定基因变异可能影响患者对放射线的敏感度,进而影响损伤程度。
病理机制
-
急性放射反应:
- 主要表现为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通常由一过性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此阶段的损伤相对轻微,多数情况下能够自愈。
-
早期迟发性损伤:
- 发生于放疗结束后数周至数月内,典型表现包括脱髓鞘病变和白质坏死。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辐射导致的微血管损伤,阻碍了血脑屏障的完整性,进而影响神经传导速度及信息传递效率。
-
晚期迟发性损伤:
- 出现在放疗结束6个月以后,甚至多年之后,涉及更加广泛的组织结构损害,包括但不限于神经元凋亡、胶质增生、血管病变等。这些长期并发症不仅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等问题,还可能诱发继发性恶性肿瘤的发展。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晚期迟发性损伤中观察到的认知功能障碍往往呈进行性加重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急性期:轻度至中度头痛、疲劳、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较为常见。
- 早期迟发性阶段:可能出现局部神经系统体征,如肢体无力、感觉异常;部分患者可经历短暂但反复发作的局灶性癫痫。
- 晚期迟发性阶段:认知功能衰退尤为显著,具体表现为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力减退、执行功能受损等;此外,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也可能受到影响。
-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情绪波动、抑郁倾向等心理行为方面的变化。
参考文献:上述内容基于多篇权威医学文献综合整理而成,包括但不限于《Radiation Oncology》期刊文章及相关临床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