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皮肤原位黑色素瘤Unspecified Melanoma in situ of skin

更新时间:2025-06-18 20:19:13
编码2E63.0Z

关键词

索引词Melanoma in situ of skin、未特指的皮肤原位黑色素瘤、皮肤原位黑色素瘤、辐射状生长期恶性黑色素瘤
缩写原位黑色素瘤、未特指皮肤原位黑色素瘤
别名皮肤原位黑素瘤、原位黑素瘤、非侵袭性皮肤黑色素瘤、非侵袭性皮肤黑素瘤

未特指的皮肤原位黑色素瘤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金标准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显微镜下观察到表皮内异型黑色素细胞巢密集分布,细胞核大深染伴核分裂象
      • 肿瘤细胞未穿透基底膜(无真皮层浸润)
      • 免疫组化HMB45/MelanA阳性表达
  2.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理学确诊:符合上述金标准的所有特征
    • 临床表现:存在符合ABCDE法则的皮肤色素性皮损(不对称/边界不规则/颜色多变)
  3.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

    • 皮肤镜特征
      • 不规则色素网络(敏感度>85%)
      • 灰蓝色颗粒/负性网络(特异度>90%)
    • 高危因素
      • 长期紫外线暴露史(累积暴露量>10,000小时)
      • CDKN2A/MC1R基因突变(基因检测阳性)
      • 免疫抑制状态(如器官移植术后)
    • 演变证据
      • 皮损在6-12个月内出现大小/颜色/形态改变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影像学检查] A --> C[病理学检查] A --> D[分子检测] B --> B1(皮肤镜) B --> B2(全身摄影) C --> C1(组织活检) C --> C2(免疫组化) D --> D1(基因检测) D --> D2(荧光原位杂交)

  1. 检查项目判断逻辑
    • 皮肤镜
      • 阳性标准:≥3项主要特征(不规则网络/不对称色素/蓝白结构)
      • 作用:初筛高危皮损,指导活检定位
    • 组织活检
      • 全层切除活检:首选方法,确保完整评估基底膜
      • 判断逻辑:若发现异型黑色素细胞局限于表皮层即可确诊
    • 免疫组化
      • HMB45+:证实黑色素细胞来源
      • Ki-67>10%:提示高增殖活性
    • 基因检测
      • BRAF V600E突变:指导靶向治疗(若进展为侵袭性)
      • CDKN2A缺失:提示遗传性黑色素瘤风险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参考范围 异常意义
组织病理学 基底膜完整 基底膜破坏→提示侵袭性转化,需扩大切除
免疫组化
  HMB45 阴性 强阳性→确诊黑色素细胞源性肿瘤
  Ki-67 <5% >10%→高增殖活性,需密切随访
分子检测
  BRAF V600E 野生型 突变阳性→提示靶向治疗敏感(若进展)
  CDKN2A 无缺失 缺失→需家系筛查,每年全身皮肤检查
血常规 WBC 4-10×10⁹/L 淋巴细胞<1.0×10⁹/L→提示免疫抑制状态,增加复发风险

四、诊断流程要点

  1. 初筛:对符合ABCDE法则的皮损行皮肤镜检查
  2. 确诊:皮肤镜阳性者行全层切除活检+病理/免疫组化
  3. 风险评估
    • 存在基因突变/免疫抑制→每3个月随访
    • Ki-67>10%→考虑莫氏显微手术确保切缘阴性
  4. 鉴别诊断
    • 日光性雀斑样痣:无非典型核分裂象
    • 色素性基底细胞癌:BerEP4免疫组化阳性

参考文献

  • WHO《皮肤肿瘤分类》(2020年第4版)
  • AJCC《黑色素瘤分期指南》(第8版)
  • NCCN《黑色素瘤临床实践指南》202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