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肥大细胞增生症Unspecified Mastocytosis
编码2A21.Z
关键词
索引词Mastocytosis、未特指的肥大细胞增生症、肥大细胞增生症、恶性肥大细胞增生症、恶性肥大细胞瘤、恶性肥大细胞肿瘤、肥大细胞增多症
缩写MC
别名未分类肥大细胞增生症、不明原因肥大细胞增生症
未特指的肥大细胞增生症 (2A21.Z) 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阳性:
- 皮肤或骨髓活检显示多灶性密集肥大细胞浸润(≥15个肥大细胞/高倍视野)。
- 免疫组化染色证实肥大细胞表达CD117(c-kit)和类胰蛋白酶。
- 基因突变检测阳性:
- 检出KIT基因D816V点突变(外周血或骨髓样本)。
- 组织病理学检查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典型皮肤表现:
- 持续>6个月的色素性荨麻疹样皮疹(斑丘疹、结节),Darier征阳性(摩擦后局部水肿)。
- 血清标志物异常:
- 基础血清类胰蛋白酶持续>20 ng/mL(非急性发作期)。
- 全身症状组合:
- ≥2项系统性症状(潮红、腹痛、骨痛、晕厥)伴肥大细胞介质释放证据。
- 典型皮肤表现:
-
排除标准:
- 需排除类癌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等肥大细胞激活综合征。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组织病理学] A --> C[分子检测] A --> D[影像学] A --> E[功能评估]
B --> B1(皮肤活检) B --> B2(骨髓活检) B --> B3(免疫组化 CD117/类胰蛋白酶)
C --> C1(KIT D816V突变检测) C --> C2(其他基因筛查 TET2/ASXL1)
D --> D1(骨密度检测) D --> D2(腹部超声/CT) D --> D3(骨扫描)
E --> E1(血清类胰蛋白酶) E --> E2(24小时尿组胺代谢物) E --> E3(肥大细胞激发试验)
判断逻辑:
-
组织病理学:
- 皮肤活检首选(敏感性>95%),骨髓活检用于评估系统受累(异常标准:肥大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25%)。
- CD117强阳性是肥大细胞克隆性增殖的标志。
-
分子检测:
- KIT D816V突变是诊断金标准(敏感性70-90%),阴性时需测TET2/ASXL1等继发突变。
-
影像学:
- 骨密度检测(骨质疏松率>40%);腹部影像评估肝脾肿大(阳性率50-60%)。
-
功能评估:
- 基础血清类胰蛋白酶>20 ng/mL提示系统受累;尿N-甲基组胺升高反映介质释放强度。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阈值 | 临床意义 | 处理建议 |
---|---|---|---|
血清类胰蛋白酶 | >20 ng/mL | 提示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 | 重复检测确认非急性期基础值 |
24小时尿组胺 | >180 μg/24h | 反映肥大细胞脱颗粒强度 | 评估介质释放综合征风险 |
血常规 | 贫血(Hb<110g/L) 血小板<100×10⁹/L |
骨髓浸润导致造血抑制 | 骨髓活检评估浸润程度 |
骨代谢标志物 | β-CTx>0.57 ng/mL P1NP<15 μg/L |
骨吸收亢进伴形成抑制 | 双膦酸盐治疗+骨密度监测 |
KIT D816V突变 | 阳性 | 确诊克隆性增殖 | 指导靶向治疗(如midostaurin) |
四、诊断流程要点
- 初诊线索:典型皮肤损害(Darier征+色素沉着)伴介质释放症状。
- 确诊路径:皮肤/骨髓活检 → CD117免疫组化 → KIT突变检测。
- 分层评估:
- 血清类胰蛋白酶>100 ng/mL需排查侵袭性亚型。
- 骨髓受累者每6-12个月监测血象和骨密度。
参考文献:
- 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2022修订版)
- 国际肥大细胞增生症共识会议(ICMIC)诊断指南(Valent P et al., Leukemia 2023)
- NCCN《肥大细胞增生症临床实践指南》v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