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皮肤肥大细胞增多症Unspecified Cutaneous mastocytosis
编码2A21.1Z
关键词
索引词Cutaneous mastocytosis、未特指的皮肤肥大细胞增多症、皮肤肥大细胞增多症
缩写WTFDZ、未特指皮肤肥大细胞增多症
别名未分类皮肤肥大细胞增多症、特发性皮肤肥大细胞增多症、未定型皮肤肥大细胞增多症
未特指的皮肤肥大细胞增多症(UCM)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确诊:
- 皮肤活检显示真皮层肥大细胞异常聚集(≥15个肥大细胞/高倍视野)。
- 免疫组化证实CD117(c-KIT)和类胰蛋白酶强阳性表达。
- 组织病理学确诊: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黄褐色至棕褐色斑丘疹,Darier征阳性(摩擦后出现风团伴红斑)。
- 无全身性症状(如低血压、呼吸困难或骨痛)。
- 实验室证据:
- 血清类胰蛋白酶轻度升高(11-20 ng/mL),但<50 ng/mL(显著升高提示系统性受累)。
- KIT基因D816V突变阴性或低丰度检出(儿童检出率50-60%,成人30-50%)。
- 典型临床表现:
-
排除标准:
- 不符合斑丘疹型/弥漫型皮肤肥大细胞增多症或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SM)的诊断标准。
- 骨髓活检无肥大细胞浸润(若存在可疑全身症状时需进行)。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一级检查
├── 皮肤活检(吉姆萨染色+免疫组化)
├── 血清类胰蛋白酶
└── KIT基因突变检测
二级检查
├── 骨髓活检(仅当怀疑SM时)
├── 超声(评估皮损厚度)
└── CT/MRI(排除内脏受累)
- 判断逻辑:
- 皮肤活检:
- 阳性:真皮层肥大细胞成簇分布(≥15个/HPF),直接支持UCM诊断。
- 阴性:需结合Darier征及血清学结果,排除其他色素性皮肤病(如色素痣)。
- 血清类胰蛋白酶:
- 轻度升高(11-20 ng/mL):提示皮肤型肥大细胞增多症。
- >50 ng/mL:需排查系统性受累(敏感性>90%)。
- KIT基因检测:
- D816V阳性:成人患者需警惕潜在系统性转化可能。
- 阴性:儿童患者常见,支持良性病程。
- 皮肤活检: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正常范围 | 异常意义 |
---|---|---|
血清类胰蛋白酶 | ≤10 ng/mL | 11-20 ng/mL:提示皮肤型肥大细胞增多症;≥50 ng/mL:需排除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 |
CD117阳性细胞数 | <5个/高倍视野(HPF) | ≥15个/HPF:符合UCM病理诊断标准 |
KIT基因D816V突变 | 阴性 | 阳性:成人患者需监测系统性转化风险;儿童患者可能为良性突变 |
骨髓肥大细胞比例 | <1% | ≥1%:提示系统性受累,需重新分类为SM |
四、总结
- 确诊核心:皮肤活检(肥大细胞浸润+CD117阳性)为金标准,需排除系统性病变。
- 关键鉴别:血清类胰蛋白酶>50 ng/mL或骨髓受累是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的警示信号。
- 基因检测意义:D816V突变在成人中提示潜在恶性转化风险,儿童患者多为良性变异。
参考文献:
- 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2016修订版)
- Valent P et al. Blood (2017)
- 《成人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