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Other specified Systemic mastocytosis
编码2A21.0Y
关键词
索引词Systemic mastocytosis、其他特指的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惰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孤立性骨髓肥大细胞增生症、孤立性骨髓肥大细胞增多症、冒烟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冒烟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伴相关的克隆性造血系统非肥大细胞疾病、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伴克隆性非肥大细胞系的血液病、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合并克隆性造血系统非肥大细胞疾病、侵袭性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肥大细胞增生症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缩写SM、Systemic-Mastocytosis
别名色素性荨麻疹、系统性肥大细胞肿瘤性增生
其他特指的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SM)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骨髓病理学证据:
- 骨髓活检显示多灶性紧凑的肥大细胞浸润(≥15个肥大细胞聚集形成簇状结构)。
- 免疫组化检测CD117(KIT)、CD25、CD2阳性。
- 分子生物学证据:
- 检出KIT D816V突变(外周血或骨髓标本)。
- 骨髓病理学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血清类胰蛋白酶持续升高:>20 ng/mL(非急性期)或>基础值1.5倍(急性发作后)。
- 典型临床表现:
- 皮肤色素性荨麻疹(Darier征阳性)。
- 器官受累表现(肝脾肿大、骨痛、反复过敏样反应)。
- 次要实验室指标:
-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⁹/L。
- 尿组胺代谢产物(如N-甲基组胺)显著升高。
-
阈值标准:
- 确诊:满足所有必须条件。
- 高度疑似:满足1项必须条件(如骨髓病理阳性)+ 2项支持条件。
二、辅助检查
-
实验室检查树:
- 一级检查:
- 血清类胰蛋白酶
- 血常规(关注嗜酸粒细胞)
- 二级检查:
- 骨髓穿刺(涂片+活检)
- KIT D816V突变检测
- 尿组胺代谢产物(24小时尿)
- 三级检查:
- 其他基因突变检测(SRSF2、ASXL1、RUNX1)
- 血清β2-微球蛋白
- 一级检查:
-
影像学检查树:
- 一级影像:
- 腹部超声(评估肝脾大小)
- 骨密度扫描(DXA)
- 二级影像:
- 全身CT(筛查内脏浸润)
- 骨MRI(评估骨髓水肿或骨损害)
- 一级影像:
-
判断逻辑:
- 血清类胰蛋白酶:
-
20 ng/mL提示肥大细胞活化,需排除过敏等急性因素;持续升高支持SM诊断。
-
- 骨髓活检:
- 肥大细胞簇状分布(>15个/簇)+ CD25/CD2共表达是SM特异性标志。
- KIT突变检测:
- 阴性结果需重复检测(突变可能仅存在于肥大细胞亚群中)。
- 血清类胰蛋白酶: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血清类胰蛋白酶:
- 轻度升高(11-20 ng/mL):需动态监测,可能提示惰性SM或偶发肥大细胞活化。
- 显著升高(>20 ng/mL):高度提示SM,需立即启动骨髓检查。
- 急性期假阴性:严重过敏反应可能导致暂时性下降,应在症状缓解后复测。
-
尿N-甲基组胺:
- 升高:反映肥大细胞持续脱颗粒,>200 μg/24h提示高疾病负荷。
- 动态监测:用于评估治疗反应,下降≥50%提示治疗有效。
-
血常规异常:
- 嗜酸粒细胞增多(>0.5×10⁹/L):可能合并克隆性血液病(如SM-AHNMD)。
- 贫血/血小板减少:提示骨髓浸润或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
CD25/CD2表达:
- 阳性:特异性标记恶性肥大细胞亚群,与惰性病变相比更具侵袭性倾向。
-
SRSF2/ASXL1突变:
- 阳性:提示疾病进展风险增高,需加强随访(每3-6个月评估一次)。
四、总结
- 诊断核心:骨髓病理结合KIT突变检测是确诊基石,血清类胰蛋白酶作为关键筛查指标。
- 分层检查:从无创实验室检查逐步过渡至骨髓活检,影像学重点评估器官浸润程度。
- 实验室预警:CD25/CD2共表达、SRSF2突变等标志物提示需早期干预。
参考文献:
- 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第5版)》
- NCCN《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诊疗指南》2024版
- Valent P, et al. Blood (2022) 139(8):1191-1207(国际肥大细胞疾病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