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恶性免疫增生性疾病Other specified Heavy chain diseases or malignant immunoproliferative diseases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2:28
编码2A84.Y

关键词

索引词Heavy chain diseases or malignant immunoproliferative diseases、其他特指的恶性免疫增生性疾病、其他恶性免疫增生性疾病,完全缓解、恶性免疫增生性疾病,未特指的,完全缓解
缩写MID、恶性免疫增生性疾病
别名恶性免疫增生病、恶性免疫系统增生性疾病、特定恶性免疫增生性疾病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组织病理
--重链病,NOS
--免疫增生性小肠病
--免疫增生性疾病,NOS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三级
--沃尔丹斯特伦巨球蛋白血症
临床表现
--慢性癌痛
严重度
--C 区域性疾病
--A 缓解/病愈
--D 远处疾病
XS05 B 局部疾病
XS0E局部局限期
XS67局部晚期

其他特指的恶性免疫增生性疾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其他特指的恶性免疫增生性疾病(Malignant Immun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NOS)是一组罕见的、以异常免疫细胞克隆性增殖为特征的血液系统肿瘤。这类疾病通常涉及B细胞或T细胞的恶性转化,导致异常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分泌,并可累及多器官系统。根据ICD-11分类标准,该类别用于归类不符合特定亚型(如α重链病、γ重链病和μ重链病)诊断标准的异质性病例。


病因学特征

  1. 遗传因素

    • 某些基因突变(如MYC、BCL-2家族基因异常)和染色体易位可能驱动免疫细胞的恶性转化。遗传易感性在部分家族性病例中起重要作用。
  2. 感染因素

    • 慢性抗原刺激是重要诱因。EB病毒与部分B细胞增殖异常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增殖的关联已获明确证据。HIV等免疫抑制相关病毒可能通过破坏免疫监视机制促进疾病发生。
  3. 自身免疫性疾病

    • 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乳糜泻)患者的长期免疫活化状态,可通过促炎细胞因子(如IL-6、TNF-α)持续刺激导致淋巴细胞转化风险增加。
  4. 环境及其他因素

    • 职业暴露于苯类溶剂、农业杀虫剂与发病率升高相关。电离辐射暴露史是明确危险因素,尤其在剂量-反应关系中表现显著。

病理机制

  1. 恶性克隆扩增

    • 免疫前体细胞获得增殖/存活优势,通过表观遗传失调(如DNA甲基化异常)和信号通路持续激活(如NF-κB、JAK-STAT),形成具有侵袭性的单克隆群体。
  2. 免疫球蛋白合成异常

    • 恶性B细胞可能分泌结构异常的免疫球蛋白(如游离重链片段或截短型抗体),或完全丧失分泌功能。部分病例表现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蛋白)。
  3. 多系统累及

    • 骨髓浸润导致血细胞减少,肝脏受累表现为碱性磷酸酶升高,肠道侵犯可能引发蛋白丢失性肠病。淋巴结结构破坏和髓外肿物形成是疾病进展的重要标志。

临床表现

  1. 全身症状

    • B症状(发热>38°C、6个月内体重下降>10%、盗汗)见于30-40%病例,与细胞因子风暴(如IL-1β、IL-6过量分泌)密切相关。
  2. 器官特异性表现

    • 肝脾肿大伴肝功能异常(胆红素正常性胆汁淤积模式)、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直径>1.5cm且持续增长)是典型体征。皮肤表现以非瘙痒性红斑或皮下结节为主,与恶性细胞真皮层浸润相关。

参考文献:《Blood》期刊关于恶性免疫增生性疾病的研究报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中的相关综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