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原发部位的纤维母细胞性或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Other specified Fibroblastic or myofibroblastic tumour, primary site
编码2B53.Y
关键词
索引词Fibroblastic or myofibroblastic tumour, primary site、其他特指的原发部位的纤维母细胞性或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隆凸性皮肤纤维肉瘤、色素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未特指部位的Bednar肿瘤 [possible translation]、未特指部位的Bednar肿瘤
缩写DFSP、Bednar-肿瘤
别名纤维母细胞性肿瘤、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纤维肉瘤、肌纤维肉瘤、皮肤纤维肉瘤、黏液纤维肉瘤、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
其他特指的原发部位的纤维母细胞性或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金标准
- 组织病理学确诊:
- 活检或手术标本显示特征性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增殖,满足以下全部条件:
- 梭形细胞为主,核呈雪茄形或波浪状排列(见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 胶原纤维呈"席纹状"或"轮辐状"排列(特异性结构)
- 免疫组化强表达vimentin,α-SMA阳性率≥50%(肌纤维母细胞分化标志)
- 活检或手术标本显示特征性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增殖,满足以下全部条件:
必须条件
- 核心病理特征:
- 存在以下至少两项组织学特征:
- 黏液样基质(黏液纤维肉瘤)
- 炎性细胞浸润(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 血管周细胞增生(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
- 分子检测证实亚型特异性遗传学改变:
- DFSP:COL1A1-PDGFB融合基因
-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ALK基因重排
- 存在以下至少两项组织学特征:
支持条件
- 临床表现支持:
- 无痛性皮下肿块持续增大≥3个月(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 伴发热/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 影像学支持:
- MRI显示T2加权像高信号伴"尾征"(黏液纤维肉瘤特征)
- PET-CT示SUVmax≥5.0(提示恶性潜能)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评估] --> B1(超声检查) A --> B2(CT/MRI) B1 --> C1[肿块定位] B2 --> C2[浸润范围评估] A --> D[病理活检] D --> E1(常规染色) D --> E2(免疫组化) D --> E3(分子检测) E1 --> F1[HE染色] E2 --> F2[vimentin/α-SMA] E3 --> F3[FISH/NGS]
判断逻辑
- 超声检查:
- 血流丰富(阻力指数>0.7):提示恶性肿瘤可能
- 边界模糊:需与肉瘤样癌鉴别
- MRI特征:
- T1低信号+T2高信号:黏液样变性的典型表现
- 增强扫描"环形强化":提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 分子检测流程:
- 初筛:FISH检测COL1A1-PDGFB(DFSP)
- 疑难病例:NGS检测ALK/ROS1等融合基因
三、实验室参考值
关键指标异常意义
检测项目 | 正常参考值 | 异常阈值 | 临床意义 |
---|---|---|---|
vimentin | 阴性 | 强阳性(+++) | 确认纤维母细胞来源 |
α-SMA | <5%阳性 | ≥50%阳性 | 肌纤维母细胞分化证据 |
Ki-67指数 | <5% | >20% | 提示高增殖活性(恶性转化) |
ALK断裂探针 | 无重排 | 分离信号>15% | 支持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诊断 |
PDGFB融合 | 阴性 | 阳性 | DFSP确诊依据 |
血液学指标
- CRP:>50 mg/L提示肿瘤相关炎症(特异性60%)
- LDH:>250 U/L提示肿瘤负荷较大(阳性预测值75%)
四、诊断流程总结
- 临床初筛:触诊+超声评估肿块性质
- 影像定位:MRI明确浸润范围,CT排查转移
- 病理确诊:三级诊断体系(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特征)
- 预后评估:结合Ki-67指数及分子亚型制定随访方案
参考文献:
-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Soft Tissue and Bone Tumours》(第5版)
- 《Modern Pathology》2023年软组织肿瘤分子诊断指南
- NCCN软组织肉瘤临床实践指南(2024.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