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样丘疹病Lymphomatoid papulosis
编码2B03.1
关键词
索引词Lymphomatoid papulosis、淋巴瘤样丘疹病
缩写LyP
别名淋巴瘤样丘疹、淋巴瘤样丘疹症、淋巴瘤样皮疹病
淋巴瘤样丘疹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阳性:皮肤活检显示密集浸润的CD30阳性大细胞,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背景。
- 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病变组织中含有大量表达CD30抗原的异形淋巴样细胞。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散发于躯干、四肢近端及头皮等处的红棕色丘疹或小结节,边界清晰,质地较硬。
- 皮损中央常发生溃疡,并逐渐愈合形成结痂。
- 新旧皮损共存,具有明显的自限性和周期性发作的特点。
- 全身症状:
- 少数重症病例可能出现轻微发热、乏力等症状。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组织病理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
- 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存在单一克隆来源的T细胞群体。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皮肤镜检查:
- 异常意义:发现红棕色丘疹或结节,中心凹陷呈脐状,表面覆盖痂皮或鳞屑,有助于初步评估和鉴别其他皮肤病。
- 超声检查:
- 异常意义:用于评估皮损的深度和范围,排除深部组织受累。
- 皮肤镜检查:
-
临床鉴别检查:
- 血液检查:
- 全血细胞计数:通常正常,但部分患者可能有轻度白细胞增多。
- 肝功能检查:通常正常,但在少数情况下可能有轻度异常。
- 病毒学检查:
- EB病毒检测: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病毒感染是引起LyP的原因,但检测EB病毒有助于排除相关感染。
- 血液检查:
-
病理学检查:
- 皮肤活检:
- 判断逻辑:通过皮肤活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明确是否存在CD30阳性的T细胞。
- 流式细胞术:
- 判断逻辑: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的克隆性,进一步支持诊断。
- 皮肤活检: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皮肤活检阳性:直接确诊LyP。
- 典型病理特征:密集浸润的CD30阳性大细胞,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背景。
-
免疫组化染色:
- CD30阳性:特异性标志物,支持诊断。
- 伴随CD8+ T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成分:提示炎症反应的存在。
-
流式细胞术:
- 单克隆T细胞群:支持T细胞克隆性增殖,有助于诊断。
-
血液检查:
- 白细胞增多:非特异性指标,提示可能的炎症反应。
- 肝功能异常:罕见,提示可能的系统性影响。
-
病毒学检查:
- EB病毒阳性:虽然不直接导致LyP,但可能促进疾病进展,需要排除。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
- 辅助检查以皮肤镜检查、超声检查和血液检查为主,帮助排除其他皮肤病和系统性影响。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CD30阳性T细胞和单克隆T细胞群的结果。
权威依据:《Dermatologic Clinic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等权威期刊发表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