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血管肉瘤Angiosarcoma of breast
编码2B56.2
关键词
索引词Angiosarcoma of breast、乳腺血管肉瘤、原发性乳腺血管肉瘤、乳房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乳房恶性血管内皮瘤、放射后乳腺血管肉瘤
同义词primary angiosarcoma of breast
缩写乳腺AS
别名乳房血管肉瘤、乳房血管内皮细胞瘤、乳腺恶性血管内皮瘤
乳腺血管肉瘤(2B56.2)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
快速增大的无痛性肿块(常见):
- 乳房内出现短期内(数周至数月)显著增大的肿块,多数患者无疼痛感(文献提示约70%-90%病例以肿块为首发症状,但具体发生率缺乏大样本数据支持)。
-
皮肤颜色改变(较常见):
- 肿块表面皮肤可呈青紫色或红斑样改变(发生率约50%-70%,与肿瘤侵袭皮肤血管有关)。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
触诊特征:
- 肿块质地柔软或韧实,边界不清(常见),活动度差(约80%以上病例)。
- 皮肤温度升高或静脉怒张(约30%-50%晚期病例)。
-
皮肤凹陷/乳头回缩(较少见):
- 肿瘤侵犯Cooper韧带时可导致局部皮肤凹陷(发生率约10%-20%)。
影像学特征
-
超声表现(敏感性约60%-80%):
- 不均匀低回声肿块伴血流信号丰富(多普勒显示高阻力血流)。
- 部分病例可见囊实性混合结构(与肿瘤内部出血坏死相关)。
-
MRI表现(特异性较高):
- T2加权像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快进快出"强化模式(与富血供特性相关)。
- 可见"日光放射状"强化边缘(提示侵袭性生长)。
实验室特征
- 免疫组化标志物(诊断必需):
- CD31、CD34、ERG等血管内皮标记物阳性(阳性率>95%)。
- Ki-67增殖指数常>30%(提示高侵袭性)。
重要说明
- 上述发生率数据主要基于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如文献《中国肿瘤临床》2020年第47卷第12期报道的87例分析),但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支持。
- 放射后乳腺血管肉瘤(特殊亚型)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相似,但多发生于放疗后5-10年,需结合病史鉴别。
- 由于该病罕见且进展迅速,约40%-60%患者就诊时已发生肺/肝转移,需完善全身评估。
注:以上内容综合ICD-11定义及国内临床诊疗共识,具体数据需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建议通过病理活检确诊,影像学特征仅具辅助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