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创伤性硬膜下出血Unspecified Traumatic subdural haemorrhage
编码NA07.6Z
关键词
索引词Traumatic subdural haemorrhage、未特指的创伤性硬膜下出血、创伤性硬膜下出血、急性硬膜下血肿NOS、急性硬膜下出血NOS、急性硬膜下血肿、急性硬膜下出血、硬脑膜下出血NOS、SDH[硬膜下血肿]、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损伤引起的硬膜下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并发症、硬脑膜下出血并发症
缩写SDH
别名不明原因的创伤性硬膜下出血
未特指的创伤性硬膜下出血(NA07.6Z)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确诊:
- 头颅CT显示硬膜下间隙新月形高密度影(急性期)或等/低密度影(慢性期),血肿厚度≥5mm并伴有中线移位。
- MRI检查显示T1加权像亚急性期高信号或T2加权像慢性期高信号,血肿范围跨越脑叶。
- 影像学确诊:
-
支持条件(临床与病史依据):
- 明确外伤史:发病前72小时内头部遭受直接撞击或加速-减速性损伤(如跌倒、交通事故)。
- 典型三联征:头痛(进行性加重)、意识障碍(GCS评分≤13分)、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
- 高危因素:年龄>60岁、长期抗凝治疗、酒精滥用史或脑萎缩影像学证据。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影像学证据但存在外伤史,需同时满足:
- 突发意识水平下降(GCS下降≥2分)。
- 瞳孔不对称(直径差≥1mm)或生命体征恶化(Cushing反应:血压升高伴心率减慢)。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树:
mermaid graph TD A[疑似创伤性硬膜下出血] --> B{首选检查} B --> C[头颅CT平扫] C --> D{结果明确?} D -->|是| E[确诊] D -->|否| F[MRI检查] F --> G[确诊/分期] G --> H[亚急性期T1高信号] G --> I[慢性期T2高信号] A --> J[病情稳定且CT阴性] J --> K[MRI FLAIR序列] -
判断逻辑:
- CT平扫:
- 急性期(<72h):新月形高密度影(50-80 HU),血肿厚度与中线移位程度决定手术指征。
- 慢性期(>3周):等密度或低密度影,需增强扫描鉴别硬膜下积液。
- MRI检查:
- T1加权像:亚急性期(3-7天)呈特征性高信号(高铁血红蛋白形成)。
- T2加权像:慢性期(>1月)高信号伴包膜强化,需与硬膜下脓肿鉴别。
- 脑脊液检查:
- 仅在排除颅内高压后实施,开放压力>25 cmH2O提示占位效应显著。
- CT平扫: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
凝血功能检查:
- INR>2.0或血小板<50×10⁹/L:提示出血风险增加,需紧急逆转抗凝治疗。
-
血气分析:
- PaCO₂<30 mmHg伴pH>7.5:提示中枢性过度通气,可能为脑疝前期代偿反应。
-
血清生物标志物:
- S100B>0.5 μg/L或GFAP>0.1 ng/mL:提示血脑屏障破坏,与血肿扩大风险正相关。
-
脑脊液分析(无禁忌时):
- 黄变症(xanthochromia):提示慢性出血,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 蛋白>1.0 g/L:提示血脑屏障破坏程度,>1.5 g/L需警惕并发感染。
四、总结
- 诊断核心:CT/MRI影像学证据是确诊基石,需结合外伤史与神经功能评估。
- 检查策略:急性期首选CT快速筛查,亚急性/慢性期用MRI明确血肿分期。
- 实验室价值:凝血指标指导急诊处理,生物标志物辅助预后判断。
参考文献:
- 《Neurosurgery》2023版创伤性颅内血肿诊疗指南
- AANS/CNS《重型颅脑损伤管理共识》(2022)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硬膜下出血影像诊断专家共识(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