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位于前臂水平桡动脉的损伤Unspecified Injury of radial artery at forearm level
编码NC35.1Z
关键词
索引词Injury of radial artery at forearm level、未特指的位于前臂水平桡动脉的损伤、位于前臂水平桡动脉的损伤、桡动脉损伤
缩写NCA、NCRADIALA-FOREARM
别名前臂桡动脉伤、前臂桡动脉损害、前臂桡动脉受损、前臂水平桡动脉伤、前臂水平桡动脉损害、前臂水平桡动脉受损、桡动脉前臂段损伤、桡动脉前臂段损害、桡动脉前臂段受损
未特指的位于前臂水平桡动脉的损伤(NC35.1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血管造影阳性:
- 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桡动脉连续性中断、造影剂外溢或假性动脉瘤形成。
- 直接观察到血管壁撕裂≥50%或完全断裂。
- 血管造影阳性:
-
必须条件(核心确诊依据):
- 桡动脉搏动异常:
- 患侧桡动脉搏动消失(完全断裂)或显著减弱(部分损伤)。
- 远端缺血体征:
- Allen试验阳性(手掌颜色恢复时间>5秒)。
- 桡侧三指皮温较健侧下降≥2℃,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2秒。
- 创伤史证据:
- 明确的前臂锐器伤、钝挫伤或医源性操作史(如动脉穿刺/置管)。
- 桡动脉搏动异常: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急性出血表现:
- 开放性损伤呈搏动性喷射出血(特异性>95%)。
- 疼痛特征:
- 前臂锐痛或搏动性疼痛(VAS评分≥7分),活动后加重。
- 继发体征:
- 局部触及搏动性包块(假性动脉瘤)或闻及连续性血管杂音(动静脉瘘)。
- 高风险因素:
- 抗凝治疗史、血友病或职业暴露(机械加工业)。
- 急性出血表现: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体格检查] A --> C[影像学检查] A --> D[功能评估] B --> B1[Allen试验] B --> B2[桡动脉触诊] B --> B3[皮肤温度测量] C --> C1[超声多普勒] C --> C2[CTA] C --> C3[DSA] D --> D1[两点辨别觉测试] D --> D2[握力测定]
判断逻辑:
- 超声多普勒:
- 血流中断→提示完全断裂(敏感性98%);湍流信号→提示部分撕裂或假性动脉瘤。
- 需与健侧对比,流速差异>50%具有诊断意义。
- CTA:
- 造影剂外溢→活动性出血;无造影剂通过→完全闭塞;囊状显影→假性动脉瘤。
- 金标准,当超声结果不确定时首选。
- Allen试验:
- 阳性结果(恢复时间>5秒)表明尺-桡动脉侧支循环不足,需紧急干预。
- 两点辨别觉测试:
- 值>6mm提示合并神经缺血损伤,需优先排除骨筋膜室综合征。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凝血功能:
- D-二聚体升高(>0.5 mg/L):
- 提示继发性血栓形成风险,需抗凝治疗并监测远端灌注。
- PT/APTT延长:
- 若患者正在抗凝治疗,需调整止血策略(如维生素K拮抗)。
- D-二聚体升高(>0.5 mg/L):
- 血常规:
- 血红蛋白下降(男性<130 g/L,女性<120 g/L):
- 急性失血>500ml的敏感指标,需输血准备。
- 血小板减少(<100×10⁹/L):
- 加重出血风险,尤其医源性损伤患者。
- 血红蛋白下降(男性<130 g/L,女性<120 g/L):
- 炎症标志物:
- CRP升高(>10 mg/L):
- 提示合并感染或假性动脉瘤炎症反应,需抗生素覆盖。
- CRP升高(>10 mg/L):
四、诊断流程总结
- 初筛:创伤史 + 桡动脉搏动消失 → 立即行Allen试验及超声检查。
- 确诊:超声/CTA显示血管中断 → 启动外科修复预案。
- 风险评估:
- D-二聚体↑ + 血小板↓ → 优先抗凝管理;
- 两点辨别觉异常 → 排查骨筋膜室综合征。
参考文献:
-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诊疗指南》(2023)
- 国际血管联盟(IUA)《四肢动脉损伤管理共识》(2022)
- 《创伤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