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腹部、下背或骨盆的开放性伤口Unspecified Open wound of abdomen, lower back or pelvis
编码NB51.Z
关键词
索引词Open wound of abdomen, lower back or pelvis、未特指的腹部、下背或骨盆的开放性伤口、腹部、下背或骨盆的开放性伤口、下背或骨盆开放性伤口、腹壁开放性伤口、腹壁撕脱伤、肋腹开放性伤口、肋腹伤口NOS、肋腹撕裂伤NOS、腹股沟开放性伤口、腹股沟裂伤、阴茎开放性伤口、阴茎开放性伤口,未提及并发症、阴囊和睾丸开放性伤口、阴囊开放性伤口、睾丸开放性伤口、阴道或外阴开放性伤口、阴道开放性伤口、阴道裂伤、外阴开放性伤口、大阴唇开放性伤口、小阴唇开放性伤口、肛门开放性伤口、臀部开放性伤口、腹部穿孔伤、腹腔穿孔伤NOS、腹部穿透伤、腹部,后背和盆腔开放性伤口后遗症、腹部、腰部、骨盆开放性伤口的晚期效应
缩写NB51-Z
别名腹部-开放性伤口、下背-开放性伤口、骨盆-开放性伤口、未特指-腹部-开放性伤口、未特指-下背-开放性伤口、未特指-骨盆-开放性伤口
未特指的腹部、下背或骨盆的开放性伤口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手术探查或影像学确诊:
- 通过手术探查明确伤口深度及是否累及体腔(如腹膜穿透)。
- CT扫描显示异物残留、体腔穿透或内脏损伤的直接证据。
- 手术探查或影像学确诊: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开放性伤口特征:
- 腹部、下背或骨盆区域皮肤全层破裂,伤口与外界相通。
- 存在明确外伤史(如锐器刺伤、枪击伤、钝器撕裂伤)。
- 开放性伤口特征: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体征表现:
- 伤口活动性出血或凝血块形成。
- 局部红肿、瘀斑范围>5 cm或伴波动性血肿。
- 全身症状:
- 失血性休克表现(收缩压<90 mmHg,心率>120次/分)。
- 体温>38.5℃(提示感染风险)。
- 体征表现: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一级检查
├─ 影像学检查
│ ├─ X线(异物/骨折筛查)
│ ├─ 超声(腹腔积液/内脏损伤筛查)
│ └─ CT增强扫描(体腔穿透/血管损伤评估)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感染/失血评估)
├─ 凝血功能(出血倾向评估)
└─ 生化全项(电解质/器官功能评估)
二级检查(疑似内脏损伤时)
└─ 诊断性腹腔灌洗(腹腔污染评估)
判断逻辑:
- X线检查:
- 优先用于排除金属异物或骨盆骨折,但无法评估软组织损伤程度。
- 超声检查(FAST):
- 快速识别腹腔游离液体(>500 ml提示活动性出血),敏感度85%-90%。
- CT增强扫描:
- 金标准检查,可明确:
- 伤口是否穿透腹膜(腹膜脂肪层中断征)。
- 内脏损伤(如肝脾裂伤CT值>40 HU提示活动性出血)。
- 血管损伤(对比剂外溢征)。
- 金标准检查,可明确:
- 实验室检查:
- 白细胞>12×10⁹/L且中性粒细胞>80%提示感染风险。
- 血红蛋白<100 g/L需警惕失血性休克。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正常参考值 | 异常意义 |
---|---|---|
白细胞计数(WBC) | 4-10×10⁹/L | >12×10⁹/L:提示急性炎症或感染;<4×10⁹/L:警惕免疫功能抑制或脓毒症 |
血红蛋白(Hb) | 男性130-175 g/L | <120 g/L:需评估失血量;急性下降>20 g/L提示活动性出血 |
中性粒细胞比例 | 40%-75% | >80%:细菌感染可能性大;<40%合并发热需排除病毒感染 |
C反应蛋白(CRP) | <10 mg/L | >50 mg/L:提示严重组织损伤或感染 |
凝血酶原时间(PT) | 11-13.5秒 | >15秒:需排查凝血功能障碍或DIC |
血清乳酸 | 0.5-2.2 mmol/L | >4 mmol/L:提示组织灌注不足,与休克严重程度正相关 |
四、分级诊疗建议
- Ⅰ级伤口(浅表性):
- 伤口深度≤2 cm,未穿透筋膜层。
- 处理:清创缝合+破伤风免疫。
- Ⅱ级伤口(穿透性):
- 穿透腹膜或盆腔筋膜,但无内脏损伤。
- 处理:急诊手术探查+预防性抗生素(头孢曲松+甲硝唑)。
- Ⅲ级伤口(复杂性):
- 合并内脏损伤、血管破裂或污染性异物残留。
- 处理:多学科联合手术(普外科+血管外科)+广谱抗生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参考文献:
- 《创伤外科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 EAST Practice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Penetrating Abdominal Trauma (2022)
- WS/T 641-2018《开放性伤口清创术操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