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位于腕或手水平的多血管损伤Unspecified Injury of multiple blood vessels at wrist or hand level

更新时间:2025-06-18 18:55:57
编码NC56.6Z

关键词

索引词Injury of multiple blood vessels at wrist or hand level、未特指的位于腕或手水平的多血管损伤、位于腕或手水平的多血管损伤
缩写未特指腕或手多血管损伤、NC56-6Z
别名腕或手多血管伤、腕手多血管损伤、腕和手多血管损伤、手腕多血管损伤

未特指的位于腕或手水平的多血管损伤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直接证据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腕或手水平两支及以上血管(如桡动脉、尺动脉及其分支)存在明确损伤征象(血管中断、造影剂外渗、假性动脉瘤等)。
    • 手术探查确认
      • 术中直视下发现多处血管损伤(如撕裂、断裂、血栓形成),并符合解剖位置定义。
  2.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组合
      • 出血(活动性出血或血肿形成)合并远端缺血体征(皮温降低、苍白、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2秒)。
      • 感觉异常(麻木、刺痛)伴运动功能障碍(握力下降≥50%或手指活动受限)。
    • 创伤机制符合性
      • 明确的外伤史(锐器伤、钝器撞击、骨折/脱位等),且损伤部位与血管解剖分布一致。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直接影像学/手术证据,需同时满足:
      • 至少3项典型临床表现。
      •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2支血管血流异常(流速下降>50%或血流中断)。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项目树] --> B[影像学检查] A --> C[功能评估] A --> D[实验室检查]

B --> B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B --> B2[CT血管成像-CTA] B --> B3[MR血管成像-MRA] B --> B4[彩色多普勒超声]

C --> C1[Allen试验] C --> C2[毛细血管再充盈测试] C --> C3[神经传导检查]

D --> D1[凝血功能检测] D --> D2[血常规] D --> D3[D-二聚体]

判断逻辑

  1. DSA

    • 金标准:直接显示血管损伤形态(敏感度>95%),造影剂外渗提示活动性出血,假性动脉瘤需立即干预。
    • 优先级:疑似大血管损伤时首选。
  2. CTA/MRA

    • 无创替代方案:CTA对血管断裂敏感度>90%,MRA对软组织伴随损伤评估更优。
    • 限制:金属植入物患者禁用MRA,肾功能不全者慎用CTA。
  3. 超声

    • 初筛工具:血流速度下降>50%提示狭窄,无血流信号提示闭塞。
    • 动态监测:用于治疗后血流恢复评估。
  4. Allen试验

    • 掌弓通畅性:压迫桡/尺动脉后手掌苍白不恢复,提示该血管供血障碍。
  5. 凝血功能

    • D-二聚体>0.5 mg/L需警惕血栓形成,APTT延长提示抗凝需求。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凝血功能

    • D-二聚体升高(>0.5 mg/L):提示血管内皮损伤继发血栓形成,需抗凝治疗。
    • PT/APTT延长:若伴活动性出血,需输注凝血因子;若无出血,可能需调整抗凝方案。
  2. 血常规

    • 血红蛋白下降(男性<130 g/L,女性<120 g/L):提示持续失血,需排查隐匿性血管损伤。
    • 血小板减少(<100×10⁹/L):增加自发性出血风险,需补充血小板。
  3. 炎症标志物

    • CRP升高(>10 mg/L):提示继发感染或组织坏死,需加强抗感染。
  4. 电解质紊乱

    • 高钾血症(>5.5 mmol/L):肌肉缺血坏死导致细胞内钾释放,需紧急处理。

四、总结

  • 诊断核心:依赖DSA直接证据或手术探查,结合创伤机制与典型临床表现(出血+缺血)。
  • 检查策略:超声初筛 → CTA/MRA无创评估 → DSA确诊,Allen试验评估掌弓代偿能力。
  • 实验室重点:凝血功能动态监测(血栓/出血风险),血红蛋白追踪失血程度。

参考文献

  1. 美国手外科学会《手部血管损伤管理指南》
  2. 《欧洲血管外科杂志》周围血管损伤诊疗共识
  3. 国际创伤外科协会《肢体血管损伤分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