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椎动脉损伤Unspecified Injury of vertebral artery
编码NA60.1Z
关键词
索引词Injury of vertebral artery、未特指的椎动脉损伤、椎动脉损伤
缩写ZDSD、Vertebral-Artery-Injury-NA60-1Z
别名椎动脉创伤、不明原因的椎动脉损伤、非特定性椎动脉损伤
未特指的椎动脉损伤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 直接显示椎动脉损伤特征(如血管撕裂、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或夹层)。
- 灵敏度 >95%,特异性 >98%,是损伤定性和定位的金标准。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
必须条件(确诊核心):
- 创伤史:明确颈部外力作用史(交通事故、跌落、颈部扭伤等)或医源性操作史(手术/介入)。
- 影像学证据:
- CTA/MRA/DSA 至少一项显示椎动脉异常(管腔狭窄 >50%、血流中断、造影剂外溢或双腔征)。
- 神经系统损害:
- 出现脑干/小脑供血区缺血体征(如共济失调、Horner综合征、交叉性瘫痪)。
-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症状组合:
- 急性颈部疼痛 + 头晕/眩晕 + 视觉异常(三联征阳性率 ≥60%)。
- 体征阈值:
- 眼球震颤(幅度 >2°)或小脑性共济失调(Berg平衡量表评分 ≤40)。
- 实验室提示:
- D-二聚体 >0.5 mg/L(排除其他血栓性疾病后支持血栓形成)。
- 症状组合: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筛查] --> B1(颈部CT平扫)
A --> B2(经颅多普勒TCD)
B1 --> C[发现骨折/血肿] --> D[紧急CTA]
B2 --> E[血流异常] --> D
D --> F{结果阳性?}
F -->|是| G[DSA确诊]
F -->|否| H[临床监测+MRA]
G --> I[制定治疗方案]
判断逻辑:
- 颈部CT平扫:
- 异常意义:颈椎骨折(尤其C1横突)或椎前血肿提示血管损伤高风险,需立即行CTA。
- CTA(首选无创检查):
- 解读:
- 敏感性 85-90%,假阴性率 <5%(需结合临床)。
- 管腔狭窄 >50% 或造影剂外溢 = 高度提示撕裂伤。
- 解读:
- DSA(金标准):
- 决策逻辑:
- 活动性出血 → 急诊栓塞术
- 夹层/血栓 → 抗凝治疗
- 决策逻辑:
- MRI/MRA:
- 价值:
- 评估脑干/小脑梗死(DWI序列高信号),灵敏度 95%。
- 亚急性期夹层检出优于CTA(壁内血肿T1高信号)。
- 价值: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凝血功能:
- D-二聚体升高(>0.5 mg/L):
- 提示血栓形成或夹层,阴性可基本排除急性血栓。
- FDP升高(>5 μg/mL):
- 支持血管内皮损伤,需警惕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 D-二聚体升高(>0.5 mg/L):
-
血常规:
- 血红蛋白骤降(24h内↓>2 g/dL):
- 提示活动性出血,需紧急干预。
- 血小板减少(<100×10⁹/L):
- 增加出血风险,抗凝治疗需谨慎。
- 血红蛋白骤降(24h内↓>2 g/dL):
-
心肌标志物:
- 肌钙蛋白轻度升高:
- 可能反映脑干缺血累及迷走神经背核,需与心梗鉴别。
- 肌钙蛋白轻度升高:
-
炎症指标:
- CRP >20 mg/L:
- 提示继发性炎症反应,需排查感染性并发症。
- CRP >20 mg/L:
四、诊断流程总结
- 核心路径:创伤史 → 三联征筛查 → CTA → DSA确诊。
- 关键预警:
- CTA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时,48h内复查MRA/DSA。
- D-二聚体阴性不能完全排除慢性损伤(如假性动脉瘤)。
- 治疗导向:
- 活动性出血:血管内栓塞/手术结扎。
- 血栓/夹层:抗凝(肝素→华法林)至少3个月。
参考文献:
- Journal of Trauma and Acute Care Surgery (2023):椎动脉损伤分级标准(AAST修订版)
- AHA/ASA《颅外颈动脉和椎动脉疾病管理指南》(2022)
- Neurosurgery 临床实践指南:椎动脉创伤性损伤的诊断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