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下腔静脉损伤Unspecified Injury of inferior vena cava
编码NB90.1Z
关键词
索引词Injury of inferior vena cava、未特指的下腔静脉损伤、下腔静脉损伤、IVC[下腔静脉]损伤
缩写IVC-injury、IVC-damage
别名下腔静脉伤、下腔静脉损害、IVC-损伤、IVC-损害、Inferior-Vena-Cava-Injury、Unspecified-Inferior-Vena-Cava-Damage
未特指的下腔静脉损伤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确诊:
- 增强CT静脉期显示下腔静脉壁连续性中断伴造影剂外溢(特异性>95%)。
- 血管造影直接显示造影剂外渗或静脉壁缺损(金标准检查)。
- 影像学确诊: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急性失血三联征:
- 进行性低血压(收缩压下降>20 mmHg/h)
- 血红蛋白24小时内下降≥2 g/dL
- 腹部膨隆伴腹膜刺激征
- 创伤机制:
- 明确腹部穿透伤(刀刺深度≥5 cm)或高能量钝性创伤(车祸速度>50 km/h)。
- 急性失血三联征:
-
阈值标准:
- 满足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影像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三项:
- 创伤后24小时内输注红细胞≥4单位
- FAST超声显示腹膜后积液深度>3 cm
- 腹腔穿刺获不凝血且排除其他出血源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树:
┌─快速评估层
│ ├─FAST超声(腹腔/腹膜后积液筛查)
│ └─X线(排除气腹/骨折)
│
├─精确诊断层
│ ├─增强CT(静脉期薄层扫描)
│ └─MR血管成像(肾功能不全者适用)
│
└─介入治疗层
└─DSA血管造影(同时具备诊断与栓塞治疗功能) -
判断逻辑:
- FAST超声阳性(积液深度>2 cm):
- 立即启动创伤套餐CT扫描(含动脉期+静脉期)
- 若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直接转介入治疗
- CT"哨兵血肿征"(肾周脂肪间隙消失):
- 提示IVC肾上段损伤,需重点观察第二肝门区
- 延迟性静脉期造影剂外溢:
- 提示低压静脉系统缓慢渗漏,需动态CT监测
- FAST超声阳性(积液深度>2 cm):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液动力学监测:
- 血红蛋白动态监测:
- 每2小时下降≥1 g/dL提示活动性出血(敏感度92%)
- 乳酸水平:
-
4 mmol/L提示组织灌注不足(与死亡率正相关)
-
- 血红蛋白动态监测:
-
凝血功能评估:
- 纤维蛋白原<1.5 g/L:
- 提示消耗性凝血病,需补充冷沉淀
- TEG显示MA<50 mm:
- 提示血小板功能衰竭,需输注血小板
- 纤维蛋白原<1.5 g/L:
-
电解质紊乱:
- 血钾>5.5 mmol/L:
- 提示大量输血并发症或急性肾损伤
- 离子钙<1.0 mmol/L:
- 影响凝血级联反应,需优先纠正
- 血钾>5.5 mmol/L:
四、总结
- 诊断核心:增强CT静脉期薄层扫描(层厚≤2 mm)是首选确诊手段,血管造影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 检查策略:遵循"FAST-CT-介入"三级评估体系,动态实验室监测指导复苏治疗。
- 预警指标:血红蛋白2小时降幅>1 g/dL合并乳酸持续升高,提示需紧急干预。
参考文献:
- WSES《腹部血管损伤管理指南》(2023)
- EAST《创伤患者影像学检查实践声明》(2022)
-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下腔静脉损伤诊治专家共识》(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