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部位的肱骨上端骨折Unspecified Fracture of upper end of humerus

更新时间:2025-06-19 05:35:36
编码NC12.2Z

关键词

索引词Fracture of upper end of humerus、未特指部位的肱骨上端骨折、肱骨上端骨折、肱骨近端骨折、肱骨上骨骺骨折、肱骨上端骨折,未延伸至关节、肱骨上端骨折,延伸至关节、肱骨上端青枝型骨折、肱骨上端的斗柄或角部骨折、肱骨上端生长性骨折、肱骨上端Salter-Harris骨折、股骨上端生长板骨折
缩写肱骨颈骨折、肱骨头下骨折
别名肩部骨折、上臂骨折、肱骨头部骨折、肱骨大结节骨折

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未特指部位的肱骨上端骨折(NC12.2Z)


一、诊断标准

金标准(确诊依据)

  1. 影像学确诊
    • X线正位+腋位/穿胸位片:明确显示肱骨近端骨折线(解剖颈/外科颈/大小结节区域),排除肩关节脱位
    • CT三维重建:精确评估关节面受累程度及粉碎性骨折碎片分布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1. 典型创伤史
    • 直接暴力(肩部撞击)或间接暴力(跌倒手掌撑地)
  2. 影像学证据
    • 骨折线位于肱骨头下1-3cm范围内
    • 至少两个投照角度显示骨折连续性中断
  3. 临床症状三联征
    • 肩部静息痛(VAS≥6分)
    • 主动外展功能丧失(<30°)
    • 肱骨近端轴向叩击痛(+)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1. 骨质疏松证据(老年患者适用):
    • DEXA骨密度T值≤-2.5 SD
  2. 神经损伤征象
    • 三角肌支配区感觉减退(提示腋神经损伤)
    • 肌电图示腋神经传导速度<40m/s
  3. 血管损伤风险
    • 患肢桡动脉搏动较健侧减弱>20%
    • 皮温差≥2℃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影像学检查] --> A1[X线基础三体位] A --> A2[CT三维重建] A --> A3[MRI] B[功能评估] --> B1[肩关节活动度测量] B --> B2[肌力测试] C[并发症筛查] --> C1[肌电图] C --> C2[血管超声] D[骨代谢评估] --> D1[DEXA骨密度] D --> D2[骨代谢标志物]

判断逻辑

  1. X线基础三体位

    • 正位片:初筛骨折线位置
    • 腋位片:评估大小结节移位(>5mm需手术)
    • 穿胸位:检测肱骨头旋转畸形
    • 解读:任一体位显示骨折线即可启动CT检查
  2. CT三维重建

    • 骨折块≥4片 → 提示粉碎性骨折(Neer IV型)
    • 关节面塌陷>2mm → 需关节置换评估
    • 与X线关系:弥补X线对关节内骨折的漏诊率(约30%)
  3. MRI

    • T2压脂高信号 → 急性肩袖损伤(冈上肌最常受累)
    • 骨髓水肿范围>50% → 预示肱骨头坏死风险
  4. 肌电图

    • 腋神经潜伏期>4.3ms → 需早期神经探查
    • 三角肌募集反应消失 → 永久性损伤标志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正常参考值 异常意义 处理建议
碱性磷酸酶(ALP) 40-129 U/L >150 U/L:提示骨代谢活跃/骨肿瘤可能 行全身骨扫描排查转移瘤
血钙 2.1-2.6 mmol/L <2.0 mmol/L: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延迟风险↑ 补充维生素D3+钙剂
C反应蛋白(CRP) <5 mg/L >20 mg/L:提示感染或创伤性炎症急性期 联合PCT排查感染
25-羟维生素D 30-100 ng/mL <20 ng/mL:骨折愈合速度↓40% 冲击补充胆钙化醇(50000 IU/w)
骨钙素 11-43 ng/mL (成人) >50 ng/mL:骨转换加速,需抗骨吸收治疗 双膦酸盐类药物干预

诊断流程要点

  1. 首诊:X线三体位 → 阳性者行CT三维重建
  2. 老年患者:加做DEXA评估骨质量
  3. 神经症状:伤后72小时内完成肌电图
  4. 手术指征
    • 骨折移位>1cm 或 成角>45°
    • 合并血管损伤/开放性骨折

参考文献

  • 《中华骨科杂志》肱骨近端骨折诊疗指南(2023版)
  • AAOS《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临床实践指南》(2024更新)
  • IOF《骨质疏松性骨折管理共识》(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