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下颌骨骨折Unspecified Fracture of mandible
编码NA02.7Z
关键词
索引词Fracture of mandible、未特指的下颌骨骨折、下颌骨骨折、下颌骨折、颌骨折、颌骨骨折、fracture of inferior maxilla (deprecated) [No translation available]
缩写未特指下颌骨骨折、下颌骨骨折-NOS
别名下巴骨折、下颚骨折、Mandibular-fracture-NOS
未特指的下颌骨骨折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确诊:
- 颌面部CT扫描显示下颌骨连续性中断,伴骨折线清晰可见(薄层扫描层厚≤1mm)。
- 全景X线片(Orthopantomogram, OPG)至少两个投照角度显示骨折线。
- 临床确诊:
- 触诊发现下颌骨异常动度(分段活动)伴台阶状畸形。
- 张口度<30mm(正常值35-55mm)伴咬合错乱(后牙早接触或开𬌗)。
- 影像学确诊:
-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创伤史:
- 24小时内明确颌面部外伤史(交通事故、暴力击打、高处坠落)。
- 典型症状组合:
- 疼痛(VAS评分≥6/10)+ 咀嚼困难 + 局部肿胀(颌周径增加≥15%)。
- 神经损伤体征:
- 下唇及颏部感觉减退(下牙槽神经损伤征象)。
- 创伤史:
-
排除标准:
- 病理性骨折(需活检排除骨肿瘤/骨髓炎)。
- 陈旧性骨折(伤后>3周,骨痂形成)。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影像学检查] A --> C[功能评估] A --> D[神经检查] B --> B1[CT扫描 - 金标准] B --> B2[全景片 - 初筛] B --> B3[MRI - 软组织/神经评估] C --> C1[张口度测量] C --> C2[咬合关系检查] D --> D1[下唇感觉测试] D --> D2[针刺觉分级]
判断逻辑:
-
CT扫描:
- 层厚≤1mm:可识别≥2mm移位骨折
- 三维重建:明确骨折线走向(水平/垂直/粉碎)
- 阈值:骨折断端错位>5mm需手术干预
-
全景片:
- 髁突颈部骨折检出率>90%,但下颌角骨折易漏诊
- 需结合后前位片减少盲区
-
张口度测量:
- <30mm提示翼外肌受限/关节盘嵌顿
- 进行性减小需警惕血肿压迫
-
神经功能测试:
- 两点辨别觉>15mm提示神经断裂
- 应记录麻木区域(V3分布区)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术前常规:
- 血常规:
- 白细胞>11×10⁹/L → 提示感染风险(开放骨折)
- 血红蛋白<110g/L → 延迟手术(需先纠正贫血)
- 凝血功能:
- INR>1.5 → 禁用钢板内固定(改用外固定架)
- 血常规:
-
炎症指标:
- CRP>20mg/L:
- 提示潜在感染(需抗生素覆盖)
- 持续升高需排查骨髓炎
- PCT>0.5ng/mL:
- 脓毒症预警(伴发热时)
- CRP>20mg/L:
-
特殊检测:
- 碱性磷酸酶(ALP):
- 骨折3周后>150U/L → 骨痂形成期
- 持续低值提示愈合延迟
- 碱性磷酸酶(ALP):
四、总结
- 确诊核心:CT三维重建+异常动度触诊是诊断基石
- 检查优先性:CT>全景片>MRI(神经损伤时)
- 实验室价值:
- 术前筛查手术风险(感染/出血)
- 术后监测并发症(骨髓炎/愈合障碍)
参考文献:
- AO Foundation《颌面骨折治疗原则》
- AAOMS《下颌骨骨折临床实践指南》
- 《口腔颌面外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