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桡骨下端骨折Unspecified Fracture of lower end of radius

更新时间:2025-06-18 19:33:33
编码NC32.5Z

关键词

索引词Fracture of lower end of radius、未特指的桡骨下端骨折、桡骨下端骨折、桡骨远端骨折
别名腕部骨折、手腕骨折、桡骨头骨折、桡骨末端骨折

未特指的桡骨下端骨折(NC32.5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确诊
      • X线正侧位片显示骨折线位于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 cm范围内(皮质不连续/骨小梁断裂)。
      • 排除Colles骨折(背侧移位>10°)、Smith骨折(掌侧移位>20°)、Barton骨折(关节面受累>25%)等特征性分型。
  2.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外伤史
      • 跌倒时手掌撑地(占75%-90%),或腕部直接撞击伤史。
    • 体征组合
      • 桡骨茎突压痛(100%阳性)+腕关节旋前/旋后受限(>50°活动丧失)。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即可确诊。
    • 若X线不明确但高度怀疑时:
      • CT三维重建显示骨皮质中断,且伴随至少2项支持条件。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树

    ┌───────────────┐
    │ 影像学检查 │
    ├───┬─────────┤
    │ X线 │ CT │ MRI │
    └───┴───┴─────┘

    • X线检查
      • 判断逻辑:首诊必查,正侧位片可明确95%以上骨折,测量掌倾角(正常10-15°)、尺偏角(正常20-25°)判断稳定性。
    • CT检查
      • 判断逻辑:适用于X线显示不清的粉碎性骨折,评估关节面塌陷程度(>2 mm需手术)。
    • MRI检查
      • 判断逻辑:怀疑合并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或隐匿骨折时使用,T2加权像高信号提示软组织损伤。
  2. 功能评估树

    ┌───────────────┐
    │ 临床功能评估 │
    ├───┬─────────┤
    │ 触诊 │ 神经检查 │ 活动度测量 │
    └───┴───┴─────┘

    • 骨擦感检查
      • 判断逻辑:仅在稳定骨折中谨慎操作,阳性率与骨折移位程度正相关。
    • 神经功能评估
      • 判断逻辑:检查拇指对掌功能(正中神经)、小指展肌肌力(尺神经),异常提示需急诊处理。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常规实验室指标

    • 白细胞计数
      • >11×10⁹/L提示开放性骨折感染风险(发生率12%-18%)。
    • C反应蛋白(CRP)
      • >10 mg/L需警惕深部组织感染(特异性82%)。
  2. 凝血功能

    • D-二聚体升高(>0.5 mg/L):
      • 老年患者需排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8%-15%)。
  3. 骨代谢指标

    • 25-OH维生素D(<20 ng/mL):
      • 提示骨质疏松,影响内固定稳定性(老年患者阳性率>60%)。

四、诊断流程要点

  1. 急诊评估:X线+神经血管检查需在伤后2小时内完成。
  2. 分型排除:通过侧位片掌倾角测量(<-10°排除Colles骨折)。
  3. 稳定性判断:桡骨短缩>3 mm或关节面台阶>2 mm提示不稳定骨折。

参考文献

  • 《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14版)桡骨远端骨折诊疗规范
  •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指南(2023版)》
  • J Bone Joint Surg Am. 2022;104(Suppl 1):1-10(影像学测量标准)
  • Osteoporos Int. 2021;32(5):879-891(骨质疏松与骨折稳定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