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腕或手水平的拇指内附肌的肌肉、筋膜或肌腱的损伤Other specified Injury of intrinsic muscle, fascia or tendon of thumb at wrist or hand level

更新时间:2025-06-19 05:15:49
编码NC57.4Y

关键词

索引词Injury of intrinsic muscle, fascia or tendon of thumb at wrist or hand level、其他特指的腕或手水平的拇指内附肌的肌肉、筋膜或肌腱的损伤、前臂,腕和手部水平拇指内生肌损伤
缩写拇指内附肌损伤、拇指内在肌损伤、腕手部拇指内附肌损伤
别名腕部拇指内附肌损伤、手部拇指内附肌损伤、腕和手拇指内附肌损伤、拇指内附肌创伤、拇指内在肌创伤、腕手部拇指内附肌创伤

其他特指的腕或手水平的拇指内附肌的肌肉、筋膜或肌腱损伤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确诊证据
      • MRI检查显示拇指内附肌(内收肌/对掌肌)的肌肉、筋膜或肌腱存在连续性中断(撕裂)、局部增厚(瘢痕化)或水肿信号(T2高信号)。
      • 高频超声动态观察证实肌腱滑动功能障碍或结构异常。
  2.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功能障碍
      • 拇指对掌抗阻试验阳性(疼痛/无力)且主动外展范围减少≥30%。
      • 精细动作能力下降(如无法完成捏持测试)。
    • 局部体征
      • 损伤区域可触及压痛性结节或凹陷(完全断裂)。
      • 急性期红肿热痛或慢性期局部组织增厚。
  3. 排除标准

    • X线排除骨折/关节脱位。
    • 电生理学检查排除正中神经返支损伤(支配拇指内在肌)。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影像学检查] A --> C[功能评估] A --> D[鉴别诊断检查] B --> B1[MRI] B --> B2[高频超声] B --> B3[X线] C --> C1[对掌抗阻试验] C --> C2[主动外展范围测量] C --> C3[捏持功能测试] D --> D1[电生理学检查] D --> D2[关节活动度评估]

判断逻辑

  1. MRI(金标准)

    • T1加权像:观察肌腱连续性(完全断裂呈"黑线征"中断)。
    • T2/STIR序列:水肿信号范围>5mm提示急性损伤;局部增厚>3mm提示慢性纤维化。
    • 判断逻辑:轴位+冠状位联合评估肌腱走行区异常。
  2. 高频超声

    • 动态观察肌腱滑动:滑动距离<2mm或出现"腱周晕征"(积液)支持损伤诊断。
    • 与MRI关系:超声初筛异常者需MRI确认损伤程度。
  3. 功能测试

    • 对掌抗阻试验:检查者施压时疼痛VAS评分≥4分或肌力下降30%为阳性。
    • 捏持测试:捏力计读数较健侧下降>25%提示功能障碍。

三、实验室/影像学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异常阈值 临床意义
MRI T2高信号范围>5mm 提示急性炎症或水肿,需制动+抗炎治疗
肌腱厚度>3mm 慢性纤维化标志,需康复治疗防止关节僵硬
肌腱连续性中断 完全断裂指征,需手术修复
超声滑动距离 <2mm 肌腱粘连征象,需早期活动防止永久性功能障碍
捏力计测试 较健侧下降>25% 功能性损伤标志,定制康复方案
X线 发现籽骨移位/关节间隙异常 提示合并骨关节损伤,需调整治疗方案
电生理学检查 运动传导速度<40m/s 排除神经损伤(如正中神经返支病变)

四、诊断路径总结

  1. 首选影像学:高频超声初筛 → MRI确诊损伤类型及范围。
  2. 功能评估必做:抗阻试验+捏持测试量化功能障碍程度。
  3. 治疗决策依据
    • 部分损伤(MRI水肿/增厚):保守治疗(支具+康复)。
    • 完全断裂(MRI连续性中断):手术修复。
  4. 随访指标:超声滑动距离+捏力恢复率评估疗效。

参考文献

  1. 《手外科诊疗规范》(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
  2. AJR Am J Roentgenol (2023) 《肌腱损伤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3. J Hand Ther (2022) 《拇指功能量化评估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