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肱骨下端骨折Other specified Fracture of lower end of humerus

更新时间:2025-06-19 03:56:35
编码NC12.4Y

关键词

索引词Fracture of lower end of humerus、其他特指的肱骨下端骨折、肱骨下端其他部分性关节内骨折、肱骨髁间骨折、肱骨下端青枝型骨折、肱骨下端骨骺骨折、肱骨下端生长板骨折、肱骨下端Salter-Harris骨折、肱骨下骨骺骨折
缩写肱骨远端骨折、肱骨下端骨折
别名肱骨远端损伤、肱骨下端损伤、肱骨远端破裂、肱骨下端破裂、肱骨远端折断、肱骨下端折断

其他特指的肱骨下端骨折(NC12.4Y)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确诊
      • X线正侧位片清晰显示肱骨远端骨折线(包括髁上、髁间、内外上髁或骨骺区域)。
      • CT三维重建证实关节面受累程度(≥2mm塌陷或骨块移位)。
    • 直接创伤证据
      • 明确外伤史(跌倒时手部/肘部着地、高能量撞击等)。
  2.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症状组合
      • 肘部肿胀疼痛(VAS评分≥6分) + 肘关节活动受限(屈伸范围<50%正常值)。
      • 轴向叩击痛阳性(叩击手掌诱发肱骨远端疼痛)。
    • 神经血管损伤征象
      • 尺神经损伤体征(环指/小指感觉减退、爪形手畸形)或桡动脉搏动减弱。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影像学不明确(如隐匿性骨折),需同时满足:
      • 典型症状组合 + MRI显示骨髓水肿或骨皮质中断。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评估] --> B[X线正侧位片] A --> C[体格检查] B --> D{骨折线是否清晰?} D --> |是| E[明确诊断] D --> |否| F[CT三维重建] F --> G{关节面受累/移位?} G --> |是| E G --> |否| H[MRI] H --> I{骨髓水肿/隐匿骨折?} I --> |是| E I --> |否| J[神经电生理检查] C --> K{神经症状?} K --> |是| J

判断逻辑

  1. X线正侧位片
    • 首选筛查,骨折线显示不清时需加拍斜位片;
    • 髁间骨折需观察"T"或"Y"形骨折线特征。
  2. CT三维重建
    • 关节面塌陷>2mm或骨块旋转>10°提示手术指征;
    • 评估骨折AO分型(如C型为完全关节内骨折)。
  3. MRI
    • T2压脂像骨髓高信号提示隐匿骨折;
    • 韧带损伤表现为低信号纤维连续性中断。
  4. 神经电生理检查
    • 尺神经传导速度<40m/s提示损伤,需术中探查。

三、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的异常意义

  1. 影像学检查

    • 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需警惕儿童骨骺损伤(Salter-Harris分型),Ⅱ型以上需复位固定。
    • CT见关节面台阶≥2mm:远期关节炎风险增加60%,需解剖复位。
    • MRI骨髓水肿范围>3cm:提示不稳定骨折,保守治疗失败率升高。
  2. 神经电生理检查

    • 尺神经潜伏期延长>20%:需早期神经松解,避免永久性功能障碍。
    • 运动单位电位减少:提示轴索损伤,3个月内无改善需手术干预。
  3. 血常规(开放性骨折适用)

    • WBC>12×10⁹/L + CRP>50mg/L:提示感染风险,需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四、总结

  • 确诊核心:影像学(X线/CT)显示骨折解剖特征是金标准,MRI解决隐匿骨折诊断难题。
  • 检查流程:从X线分层递进至CT/MRI,神经症状必查电生理。
  • 关键异常值:关节面台阶>2mm、神经传导速度<40m/s为干预阈值。

参考文献

  1. 《Rockwood and Green's Fractures in Adults》(第9版)
  2. AO Foundation《骨折治疗原则》
  3.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成人肘部骨折诊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