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体温Hypothermia

更新时间:2025-05-27 23:47:34
编码NF02

关键词

索引词Hypothermia、低体温、意外性低体温、暴露于体温过低、环境温度过低引起的体温过低
同义词Accidental hypothermia、hypothermic
缩写低温症
别名低温、冷伤、寒冷性低体温、低温状态、体温不足

低体温(NF02)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核心体温降低:直肠温度、食管温度或鼓室温度低于35℃。
  2.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寒战:体温在35℃至32℃之间时,患者会出现剧烈的颤抖。
      • 意识模糊:随着体温进一步下降,患者可能会出现定向力障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 疲劳和乏力:患者感到极度疲倦,体力明显下降,行动迟缓。
      • 手脚冰凉:四肢末梢感觉寒冷,皮肤苍白或发绀。
    • 非典型症状
      • 心慌:心率加快或不规则心跳。
      • 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增加,但随着体温继续下降,呼吸会变得缓慢。
      • 头痛和头晕:轻度至中度头痛,伴随头晕感。
      • 恶心和呕吐: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消化道不适。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的核心体温低于35℃即可确诊。
    • 若无明确的核心体温测量,需结合以下两项支持条件:
      • 典型临床表现(寒战+意识模糊+疲劳+手脚冰凉)。
      • 非典型症状中至少一项(心慌/呼吸急促/头痛和头晕/恶心和呕吐)。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

    • 胸部X线
      • 异常意义:可见肺水肿或肺炎征象,提示可能的并发症。
    • 脑部CT或MRI
      • 异常意义:在严重病例中,可能显示脑水肿或其他神经系统损伤。
  2. 心电图

    • 异常意义:显示窦性心动过缓、QRS波增宽、J波(Osborn波)等,提示心脏功能受损。
  3. 生理监测

    • 心率和血压监测
      • 判断逻辑:心率每下降1℃约减少10次/分钟,血压逐渐降低,严重时可出现休克。
    • 呼吸频率监测
      • 判断逻辑:呼吸频率逐渐减慢,严重时可出现呼吸暂停。
  4. 流行病学调查

    • 暴露史追溯
      • 判断逻辑:明确患者是否有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或有其他可能导致低体温的生理或病理因素。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血常规

    • 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机体对低温的应激反应。
  2. 电解质

    • 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常见于低体温患者,可能与体液代谢紊乱有关。
  3. 凝血功能

    •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提示凝血功能受损,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4. 心电图

    • 窦性心动过缓、QRS波增宽、J波(Osborn波):这些变化是低体温特有的心电图表现,有助于诊断。
  5. 生化指标

    • 乳酸水平升高:提示组织灌注不足和缺氧。
    • 血糖水平异常:低血糖或高血糖均可能在低体温状态下出现,需注意监测和处理。
  6. 甲状腺功能检测

    • TSH升高、FT4降低:提示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是低体温的一个病因。
  7. 肾上腺皮质功能检测

    • 皮质醇水平降低:提示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影响体温调节。
  8. 药物筛查

    • 镇静剂、抗抑郁药等药物浓度检测:排除药物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于核心体温的测量结果(<35℃),结合典型症状及流行病学史。
  • 辅助检查以心电图、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脑部CT/MRI)为主,帮助评估并发症。
  • 实验室异常意义需综合解读,重点关联体温调节相关激素水平(如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凝血功能指标。

权威依据:《内科学》、《急诊医学》等相关专业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