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病原体引起的浅表性细菌性毛囊炎Unspecified Superficial bacterial folliculitis
编码1B74.Z
关键词
索引词Superficial bacterial folliculitis、未特指病原体引起的浅表性细菌性毛囊炎、浅表性细菌性毛囊炎、浅表性毛囊炎
别名细菌性毛囊炎、毛囊炎、非特指细菌性毛囊炎、浅表毛囊炎、普通细菌性毛囊炎
未特指病原体引起的浅表性细菌性毛囊炎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典型皮损特征:
- 毛囊性红色丘疹伴中心脓点,周围有红晕,直径<5mm。
- 皮损局限于毛囊上段,无深部组织浸润(如无波动感硬结或广泛蜂窝织炎)。
- 排除其他疾病:
- 需排除真菌性毛囊炎(如马拉色菌)、病毒性感染(如疱疹)及非感染性炎症(如痤疮)。
- 典型皮损特征:
-
支持条件(辅助依据):
- 细菌学证据:
- 脓液细菌培养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其他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
- 组织病理学:
- 毛囊开口处中性粒细胞浸润伴脓疱形成。
- 细菌学证据:
-
阈值标准:
- 满足所有"必须条件"即可临床诊断。
- 若存在"支持条件"中任意一项,可增强诊断确定性。
二、辅助检查
-
病原学检查:
- 脓液细菌培养:
- 判断逻辑:阳性结果可明确致病菌,但阴性不能排除诊断(因采样误差或抗生素使用)。
- 革兰染色:
- 判断逻辑:快速识别革兰氏阳性球菌(如葡萄球菌)的聚集情况。
- 脓液细菌培养:
-
鉴别诊断检查:
- 真菌镜检/KOH试验:
- 判断逻辑:排除马拉色菌等真菌感染(出现菌丝或孢子为阳性)。
- PCR检测:
- 判断逻辑:用于鉴别单纯疱疹病毒(HSV)等病毒性感染。
- 真菌镜检/KOH试验:
-
影像学检查:
- 皮肤镜检查:
- 判断逻辑:显示毛囊中心脓疱伴周围放射状红晕,与临床诊断高度一致。
- 皮肤镜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细菌培养:
- 阳性意义:明确致病菌种,指导靶向抗生素选择。
- 阴性意义:可能因采样不当或已使用抗菌药物,需结合临床表现判断。
-
血常规:
- 白细胞轻度升高(10-12×10⁹/L):提示细菌感染活动,但缺乏特异性。
- 中性粒细胞比例>70%:支持化脓性感染判断。
-
组织病理学:
- 毛囊内脓疱形成:确诊特征性改变,可排除非感染性毛囊疾病。
-
炎症标志物:
- CRP轻度升高(10-20 mg/L):反映局部炎症程度,>50 mg/L需警惕深部感染。
-
免疫学检查:
- IgE水平升高:提示可能合并特应性体质,增加复发风险。
四、总结
- 诊断核心:以典型临床表现(毛囊性脓疱丘疹)为基础,辅以病原学或病理学证据。
- 检查策略:优先进行脓液革兰染色/培养,皮肤镜作为快速无创评估手段。
- 结果解读:需注意培养阴性率较高(30%-50%),临床特征仍是主要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 中华医学会《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
- James WD, et al. Andrews’ Diseases of the Skin. 13th ed. 2020
- UpToDate: Bacterial folliculitis. 2023